吴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当代紫砂行业的重要代表人物。
认识吴鸣,当然是先从他的作品开始。“怎么会有一种这么干净、这么质朴纯粹的紫砂陶艺作品?”这是第一次看到吴鸣作品时内心的感受,第一次被一件紫砂作品触碰到心灵,第一次感到熟悉的中国传统紫砂居然可以这么富有内涵和张力。
作为当代中国紫砂陶艺界的代表性人物,吴鸣的作品总是让人惊叹。面对吴鸣的作品,赏心悦目的同时又纠结疑虑——迫切地想去解读:他要表达什么?他在倾诉什么?如此新颖而独特的作品,背后一定蕴含着创作者深厚的寓意和内涵。
在传统的紫砂行业,吴鸣的作品显得十分另类和抢眼,其创作既受到业界的极大推崇,又引起各界不小的争论。恰恰是这种矛盾、疑虑和争论,吸引了更多业内外的关注和思考。这充分体现了吴鸣作品的重要意义和对当下紫砂艺术创作的启迪。
数十年来,吴鸣与紫砂为伴,与诗画为友,远离流俗,漠视不解而泰然处之,对于外界的异见疑虑亦是如闲庭观花,不变初衷。
对吴鸣作品的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一、疑惑:紫砂怎么可以这么做?二、肯定:紫砂还能够这样表现!
其实无论褒贬,一件作品,能够引起业内的疑惑或者关注,已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和有价值的探索。其产生的意义远远超出那些依葫芦画瓢、不痛不痒的作品。
吴鸣首先是一个文人,一个书生。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这会有助于研究和理解他作品的精神内涵、样式构思、创作手法等,并且形成十分理性而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介文人,吴鸣以文人精神内涵为依托,从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高度来思考创作,在紫砂创作上追寻大格局、大境界。
传统文人,往往以怡情、玩物和戏墨,掩饰其造型能力不足和技法基本功的不足,吴鸣则不同。他长期生活在宜兴,1975年高中毕业,进入宜兴紫砂厂,师从李碧芳老师。数年后,吴鸣考入无锡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对美术装潢专业进行了系统的研修。毕业后,他仍然回厂从事紫砂陶艺创作。
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宜兴紫砂行业每一阶段的高峰出现,都离不开见识高远的文人参与,而文人参与并推动紫砂发展的代表人物,当数清代陈鸿寿为最。其创作设计的紫砂系列“曼生十八式”,今天依然作为经典款被业内传承。陈鸿寿在仕途上说不上飞黄腾达,但在艺术上却十分成功。陈鸿寿平时有制壶之癖好,构思设计了许多经典的紫砂款式,由当地的紫砂艺人杨氏兄妹等人制作完成。
吴鸣对陈鸿寿同样也是推崇备至,认为其代表了文人紫砂的最高境界。今天的吴鸣,融设计、制作、陶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最为难得的是,吴鸣创作作品,所有过程都是其独立完成,一气呵成,这一点,不少大师都难以企及。
变革之难,给于上青天。
数百年的紫砂传承,已经形成了相对固有的标准范式。面对创新时,社会各界往往会表现出不适和疑虑。要颠覆这种观念或者习惯,创作出让人刮目相看和动人心魄的作品,就必须理性而无畏。
今天,大部分的紫砂从业人员,依然拽捧着前辈们的衣钵,反复咀嚼着前人精英们留下的遗产,并把这种不断重复,美其名曰为“文化传承”。
吴鸣的作品题材显然是传统的、经典的。他在工艺、题材、构思及造型等方面的实践,发展了传统紫砂的创作语境和观念选择,拓展了中国紫砂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方向。不难看出,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理论明显受到了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
对于西方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吴鸣显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吸纳什么,借鉴什么,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判断,必须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养分,拒绝盲目的依从和拿来主义。
三十多年前,吴鸣就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他清醒地认识到,紫砂若想传统永固,必与当代融合,必契合当代人的认知。
独特的造型,是吴鸣作品最吸引眼球,让人思考和引起争议的方面。造型这个东西如何欣赏,其实是一种感觉,难以用语言说得十分明确,语言只能去接近,但解释不了全部。真正理解作品,还得从每个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中寻找线索和答案。
吴鸣在紫砂陶艺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制作方法是传统的,作品题材是古典的,创作理念是现代和开放的,审美风格是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因此,传统派说他现代,现代派说他传统。纵览吴鸣作品,既有“道”的思维和意蕴,又具备了“技”的规范和娴熟。
吴鸣在其而立之年,就完成了对“技”的掌握。“技”与“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技”的精益求精,艺术就不可能达到“道”的境界。显然,吴鸣看重的不是“技”而是“道”,寄“道”于“技”中。
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曾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观吴鸣作品实属“技道两进”也。
昨天的创新,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明天的传统。
任何艺术,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带来新的进展,只有变革以往,加以主观发挥和天才的想象,才能创造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吴鸣的作品,凝固了灵性和智慧,超越了形式和风格,正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吴鸣的作品,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
未来,正如吴鸣所言:“等待我的,将是终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