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培养新时代工匠 助力高质量发展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常州新闻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工宣 秋冰

日前,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机加工中心副主任张永洁入选首届“长三角大工匠”,再次打响了常州“龙城工匠”品牌。目前,全市有1名“大国工匠”、7名“江苏大工匠”、39名“江苏工匠”、2名“中国质量工匠”、3名“中国纺织大工匠”、40名“龙城工匠”、30位“龙城技能标兵”,工匠数量全省领先。

培养新时代工匠,常州有何“秘笈”?

榜样引领

打响“龙城工匠”品牌

张永洁弘扬工匠精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解决生产难题上百项,每年为企业降本增效数百万元,并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培育出高级技师12名,输出了一大批数控加工高技能人才。

张永洁是我市百万职工中的先进典型。“龙城工匠”是常州产业工人刻苦钻研、技艺超群、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最佳形象代言。自2017年我市评出首届10位“龙城工匠”至今,已有40位“龙城工匠”和30位“龙城技能标兵”在各行各业“引领风骚”。

近年来,常州工会着力强化劳模工匠的“头雁效应”,健全区级劳模工匠的评选工作机制,注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培育选树劳模、工匠等先进典型,推动全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提质增效,激发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一个、示范一片、推动一方的“链式反应”,并通过“师徒结对”等活动,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成长有传承、争优有平台、出彩有舞台,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为常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源源不断地提供技能人才。

据统计,全市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36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家、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家、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3家、市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50家。

产教融合

厚植工匠成长土壤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从产业发展、技工教育、实训鉴定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推动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常州工会紧紧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聚焦全市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践行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成立“常州工匠学院”。该学院通过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订单化”培养等路径,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龙城工匠”和卓越工程师。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市级工匠学院、2家区级工匠学院,已有1800余名产业工人“入院”深造。

政策引导

构建工匠成才体系

工匠队伍和技能人才的成长壮大,需要持续不断的政策引导发力支持。我市逐步构建了“1+N”技能培训政策体系,重点推动合格证书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业培训、项目制培训七类培训,并把社会职业培训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年度“十项目标”考核管理量化指标。

在完善技能培训规划上,早在2020年12月,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制定《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常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职业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第二技能”培训,现已累计支持5万人次学生参与,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我市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仅2022年,全市就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8.5万人次,最终取证8.1万人次。同时,围绕数字技能、智能制造、特色产业等领域,全市于2022年开展一级竞赛项目15个和二级竞赛项目46个,吸引了全市2158家企业、3.3万余名“能工巧匠”参与,构建了以市级竞赛为主体、辖市(区)竞赛为支撑、企业比武创新竞赛为基础的三级竞赛体系,为加快培养选拔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铺就了一条成长“高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