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刘华联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成人中已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管理也不容乐观。按人口数来计算,中国超重和肥胖人数达6亿,全球第一。
“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治疗肥胖需要长期干预。”市一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蒋晓红介绍,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复杂,除受遗传、饮食、运动影响,还有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所以治疗肥胖不是简单的减重,而是一个综合性治疗和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
2019年,市一院组建了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以下简称肥胖MDT),由内分泌代谢科牵头,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康复医学科、临床心理科、麻醉科、针灸科等多学科共建,通过病因诊断、多项评估,专家为患者制定出最优诊疗方案。
目前,肥胖MDT已帮助3000多位“胖友”科学减重,重启健康人生。
治疗重度肥胖 多学科全流程协作诊疗
蒋晓红表示,肥胖MDT在治疗肥胖患者时,首先会对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进行饮食营养运动指导;对于一些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内分泌代谢科会进行药物干预;对于一些重度肥胖患者,MDT会进行协作诊疗,以减重手术为主,加入心理、营养、运动、针灸等治疗方式。
张先生今年32岁,身高163cm,体重110kg,BMI高达41.4kg/m^2,是重度肥胖患者。作为减肥老手的他,5年来尝试过各种减肥方式,却屡屡反弹。除了肥胖,他还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在家人的鼓励下,张先生来到市一院肥胖MDT。多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判定张先生是单纯性肥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内分泌药物治疗已难以控制体重,符合减重手术指征。术后,张先生经过多学科配合营养指导、运动康复、心理咨询后顺利出院。5个月后,他的体重下降了25kg,腰围减少了18cm,血糖已恢复正常,无需降糖药物治疗,睡觉打鼾和呼吸暂停的情况明显好转。
治疗张先生的肥胖,减重手术是整个诊疗方案里最重要的部分。胃肠外科主任卢麒丞介绍,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有两种: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前者以缩小胃容积为主,物理上减少对蛋白质、碳水、脂肪的吸收,同时,打断胃激素分泌从而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后者是通过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的方式,改变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从而控制食物摄入和吸收。“两种手术都很成熟,胃袖状切除术适合大部分重度肥胖患者,胃旁路术更适合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或超级肥胖者。”
除了胃肠外科,其他科室也参与到张先生的整个诊疗过程。术前,他要接受临床营养科医师指导,建立营养均衡的膳食习惯;术后,他要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康复医学科则根据他的临床表现、运动习惯等,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防止术后因运动过量导致其他部位的损伤。
此外,心理评估和干预也不可少。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焕年表示,术前心理评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具备接受手术治疗的心理条件,不少肥胖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或压力情绪,术前需要进行治疗或干预。
重塑生活方式 营养康复开出“综合处方”
减重手术并非人人能做,“管住嘴、迈开腿”说来简单,执行却很难。患者可以借助外力,在临床营养科和康复医学科医师的帮助下,重塑良好的生活方式,循序渐进地健康减重。
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王龙表示,在肥胖MDT20%的人通过干预不良生活方式就能减重。“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体重200多斤,来看病时已经脂肪肝、糖尿病前期,在临床营养科和康复医学科的指导下,3个月就减了近50斤。”
“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是在肥胖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缺的措施。”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璐介绍,市面上流行各种营养疗法,像高蛋白膳食、生酮饮食、间歇性能量限制等,但没有专业指导容易对身体造成损害,她提倡更易操作的限能量膳食。“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摄入500—1000kcal,或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
在营养治疗前,医生会通过膳食回顾、人体测量、生化检测和人体成分分析,对每个减重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选择适合的膳食模式,制定个性化食谱,并根据反馈跟踪随访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陈璐说,饮食干预需要家人的大力支持,长此以往会改变全家的饮食习惯,所有人都受益。“我们会建群,鼓励患者每天发吃了什么,写饮食日志,坚持下来就有正反馈,进入减重良性循环。”
营养治疗之外,运动治疗同样重要。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唐暎表示,在为超重、肥胖人群进行运动治疗前,都会建议他们做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他们的运动耐力及心血管风险程度,根据测出的数据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同时,由于超重、肥胖人群运动时下肢关节的承重压力大,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减重者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后,医生才会开展运动指导。“合理饮食,结合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能有效减脂,增加基础代谢,减重效果1+1≥2。”唐暎说。
药物针灸皆可 抑制肥胖中西医有绝招
干预生活方式的效果不佳,又没达到减重手术指征的人群,如何减重?在肥胖MDT,内分泌代谢科、中医针灸科的专家各自有“绝招”。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一种治疗选择。”王龙介绍,2018年中国体重管理专家共识采纳了“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的策略——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在起始3—6个月内未达到至少5%的体重下降,肥胖、超重合并并发症的个体可以启用药物治疗。
“这几年,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减重效果很好,像司美格鲁肽备受大家关注。”王龙介绍,这类药物原本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试验中却发现有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的作用,80%的患者半年内就能减去自身体重的5%—10%。“这药目前只开给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而且使用后会出现恶心、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这并不是万能‘神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造成体重反弹。”
此外,像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失调这些内分泌疾病患者,肥胖的几率也很大,必须通过药物治疗。
对于中医而言,肥胖是脾失健运导致,改善体质才是治疗的根本。针灸科负责人魏文广表示,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与发展,对治疗肥胖颇有成效。这种把可吸收的医用缝线埋入20个相关穴位、替代针灸留针的方法,既能调节肠胃功能抑制食欲,又能提高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尤其适合内分泌紊乱的女性患者,减重的同时,还能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魏文广接诊的一位51岁女性,身高166cm,体重高达210斤,通过4个多月穴位埋线的治疗,减重30斤,连带膝盖疼痛都缓解了。“穴位埋线三个月为一个疗程,配合清淡饮食和适当运动,减重效果会更出色。”
链接
市一院肥胖MDT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预约方式:市民可通过“常州一院视窗”微信公众号、“常州医保”微信公众号、电话、预约中心现场、自助机等方式进行预约
友情提醒:预约后请按照就诊须知联系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秘书(预约成功后系统会有告知),秘书收集患者资料,联系团队专家,并确定讨论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