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文化 汲取奋进力量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刘懿 李垚
通 讯 员 李玉和
近日,“常州名人系列”冯仲云纪录片《从数学才子到抗战名将》正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热播,该片历时一年半的拍摄制作,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经开区党工委、横林镇政府共同出品,江苏恐龙园赞奇影业有限公司承制拍摄。
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该片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我市,不光冯仲云研究会专家评价其“主题鲜明、基调昂扬”,一些市民在观看该片后亦纷纷点赞,感慨“走进冯仲云的双面人生”“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
走进冯仲云的“双面人生”
冯仲云(1908—1968),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1908年3月23日出生于横林镇余巷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身材高大,一口江南方言,清华数学系学子,哈工大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这是冯仲云文人学者的风采;抗战名将,舍生忘死,在莽莽林海雪原开展了多年艰苦斗争——这是冯仲云身上东北抗联精神生动的写照。
纪录片《从数学才子到抗战名将》共分两集:《投笔从戎》《肝胆为国》,通过亲属或见证人口述历史、专家采访、情景再现、动画制作以及珍贵文献、历史档案与影像的揭秘呈现等方式,立体地塑造与展现冯仲云的人生故事,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触碰红色记忆。纪录片将文献资料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糅合在一起,以人带史、以事论理,让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集于一体。
学者、市民各界热议
“历史资料、实景运用恰到好处,专家的口述到位、专业,内容古今交融。”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冯仲云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研究员崔勇连续两个晚上观看纪录片,感觉亮点特色很多。他说,冯仲云故居、冯仲云教育基地、冯仲云小学应该成为横林镇、常州经开区乃至常州的名片。他建议,未来可以倡导更多青少年参与冯仲云的研究,开辟冯仲云将军纪念活动“一日游”线路,将冯仲云小学、冯仲云教育基地、冯仲云故居、秋白书苑等亮点串联,让更多中外游客、学生、研究者感受红色文化。
“我是一气呵成看完的。”来自摄制团队的沈静说,“冯仲云如何从清华大学数学才子转变为东北抗联的革命者?”纪录片开始就抛出了疑问。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个问题得到了解答——冯仲云为了自己的信仰,“弃文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世间少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家,多了一位抗日将军。
片中特别让沈静感动的,是冯仲云的女儿讲述父母伉俪情深。由于革命需要,冯仲云和妻子在杳无音讯之下分隔了12年,历尽艰辛才得以团聚。沈静说,他们是万千革命家庭的缩影,这些故事折射出的精神让人特别受触动。她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数次巧用“地图”带领观众踏遍东北抗联斗争的每寸土地,片中插入的当代热闹繁华的哈尔滨街头,更是与百年前的满目疮痍形成对比,提醒人们不忘先辈们的付出。
市民荆枫表示,这部纪录片从冯仲云的故乡江苏常州开始,又在常州结束,以冯仲云的生平为总的脉络,穿插了许多小故事,如他与妻子薛雯感人的爱情等。不仅展现了冯仲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还展现了一批革命者群像,如赵尚志、罗登贤、李在德奶奶等等,向观众们展现了“复兴中华,人人有责”的责任感。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横林镇余巷村薛家前16号,是冯仲云的故居。曾经,余巷读书之风盛行,被誉为“儒学的殿堂,名人的摇篮”,在这里,冯仲云受到了新式教育的熏陶,也为今后的革命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如今,这里打造的冯仲云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市热门的红色地标,该基地是常州经开区首个以介绍抗联历史为内容的红色文化项目。
冯仲云教育基地陈列了冯仲云生平事迹介绍、著作、生前遗物、授勋、勋章等。基地分为8个展厅,用“一心到底”,展现了冯仲云一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依托厚重文化底色,突出精神传承,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引领力:建设常武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联合南通、徐州等地,牵头成立“江苏第一党支部”党建联盟;依托省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建成戚电公司红色教育基地,进一步将王玉如、王寿生等革命志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今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承办了常州市“学习雷锋精神”主题展。目前,常州经开区还在积极推进电影《穿越战火的旋律》的播出事宜,让文艺精品、时代佳作在荧屏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