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秧田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旧时农田通常是一年两季,稻麦轮茬。人民公社期间,为解决粮食短缺曾短期推行过一年三季,冬小麦一季,水稻双季两熟,后因不合故乡气候,反致一年收成的大头晚稻产量不高,费事费力,效率更低,遂重归一年稻麦两季。夏季麦收到插秧,旧称“双抢”,与天抢时令气候,抢收抢播之意。
麦收之后,地里捡完遗撒的麦穗,即要做秧田,抢播抢种水稻。
做秧田之前,先是耕地,把麦地翻耕。我小时候,村里耕地还是用牛拉犁。牛拉犁的历史,远在东汉的墓葬壁画上,就有留存至今的清晰画面,直到分田到户前,才在故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父亲告诉我,我们村里用牛耕地耙田,早年是我祖父和我一个叔公负责;到我父亲一代,是父亲和村里另一位年纪跟父亲相仿者负责。
牛和犁铧在古代都是极其贵重的农具。铸剑为犁不仅是对和平的向往,更是希望把有限资源用在生产上的期待。过去耕地时最怕犁铧碰上砖块,碰磕坏了会很心疼。至于耕牛,旧小说中江湖侠士随口“切几斤牛肉”都是骗人的,农耕中国,无故偷杀牛是重罪。宋元时代,吃牛肉的习惯才从波斯阿拉伯传入中国,当时也未传广。即使到了我做媒体的中后期,还做过“悲伤的偷牛贼”的报道。我们村子虽小,但过去生产队通常养着两头牛,父亲说,牛老了,杀牛时真的看见老牛流泪,下不去刀。
耕田时,在耕牛脖子上套上轭架,用绳子连着犁铧。耕田的犁刀是钢货,很扎著厚实,当然也很贵重,犁尖还有些锋利,装在木制的犁架上,牛拉着犁铧慢慢往前,驭牛者跟在后面,扶着犁架。把犁铧压住入地,翻开土地,速度要均衡,扶犁也有讲究,毕竟耕地还要讲深耕,不能让犁铧浮于表面。
驭牛耕田耙田,在传统时代,其实也算是一门技术活。这也让我理解,为何我小时候也跟着父亲放过牛沉过牛(给牛降温洗澡),并非是因为我家离生产队牛圈近,而是我的父祖两辈人,过去都善扶犁耕地。人民公社晚期,生产队买了手扶拖拉机,开始用拖拉机来耕田耙田了。我堂叔是我们村最早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员,专门到前黄公社的农机站进行了培训。那个时候,在农村开手扶拖拉机也是很骄傲的工种。早期手扶拖拉机耕地耙田,驾驶员在后面扶着把手在地里走。我记得有一年“双抢”时,我舅舅家村上人半夜跑我家来报信,说我舅舅开拖拉机耙田,被蛇咬了。这种情况也是少见的意外,父亲和祖父过去耕田耙田这么多年,也没被蛇咬过。后来手扶拖拉机后面都装了个可以坐的地方,倒也不会再被蛇咬了。
麦地翻耕之后,都是一块块大土块。但是,即使要抢播抢种,翻耕出来的土块,也并非直接放水沤田,而是会撒上些农家肥或者过去积的绿肥(耙田时踩着牛屎之类常有),在太阳下曝晒两天。当然如果时间充裕,曝晒时间长一些更好。母亲说,太阳多晒晒,可以杀虫(其实是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也可以让地变肥(其实是让土壤疏松通气)。所以,一收完麦子,就要抢赶时间深耕翻地,为的就是让翻土多晒。
翻晒后即放水沤田。沤田是要为做秧田莳秧做准备。麦子割完后,麦茬可不比稻茬,会扎人,不过浸沤之后,也就软了。沤田的时候,正是黄梅天,雨水多。过去故乡多河道沟渠,耕地通常有小沟渠通往河道排水,许多小鱼甚至大鱼也会顺着沟渠上来,进入翻耕后浸沤中的麦田。麦田与稻田不同,都有漏沟分块。麦漏沟俗称麦塄光,原是排水所用。耕地翻晒并没有完全把麦塄光盖掉,通常要到耙田时才会平整掉。黄梅天进入麦地的大小鱼儿,通常也在麦塄光里,因为此处水最多。所以,黄梅天在翻耕后的地里捉鱼,是当年顽童的乐趣,鲫鱼、窜条最多,甚至还有鲶鱼。
翻耕麦地浸沤过后,即是做秧田的第二环节,耙田。传统农耕时代耙田分两轮,畜力和人力。畜力就是先用牛拉耙犁耙田。耙犁是一种木板钉成长方形,方框里会装上横隔,横隔和木板上都装有铁质小刀具(更古的时代,据说会用竹片,我没见过),用来碎土用,顺带也会打碎一些麦茬。耙田时,为了提高耙田效率和质量,下盘稳的高手常常会站在耙犁上压住。但耙犁木板湿滑,一般人容易摔下来,好在牛往前走人往后摔,无非湿了衣服,要是前摔,是要出大事的。有时担心人,也会用土簸箕装几箕土压在耙犁的木板上。牛耙完田,原来的麦塄光基本就看不出来了。
过去为了提高亩产,牛耙田后,人力还要过一遍,叫耖。康熙《题·耕图》云:“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耖是为了把牛耙过的土弄得更细碎,通过人力完成的。一大早下地,摸黑回家,就一活,用耖耙把牛耖过的田地再耙一遍,没打碎的再打得更细碎,平整好,顺手把一些垃圾比如麦茬之类捡起来扔在田埂上,省得它不小心戳着人——虽然水浸刀打的,麦茬性子软了,但也难免。耖田的工具,旧时叫百耖耙,其实也是一种耙田碎土工具,但跟铁耙不同。这个工具大概是分田到户后最早消失的农具,后来种田产量迅速提高,主要靠肥料和农药,种水稻的人力碎土在机器革命和土地改革之后,迅速在故乡退出了历史舞台。
耙和耖也是传统耕织图中的重要环节。不过,传统耕织图中做秧田还有一环,就是用碌碡平整压实秧田。我小时候未曾见过故乡用石碌碡来平整压实大秧田的,但似乎下稻种的一畦畦秧苗田比插秧的秧田要平整严实,应该是压过的,但不是用北方的那种大碌碡,而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农具,比北方的那种碌碡细长,压实后还得用刮板刮光流,再下稻种。
不过,我们家不种麦子好多年了,甚至,种水稻,虽然还有机耕,但做秧田也就大致弄个细碎平整,远没有过去讲究,连育秧拔秧莳秧的环节都省了,直接播种,号称“直播”,产量似乎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