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弄的转盘楼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前些日子,《现代快报》《常州晚报》和《常州日报》先后刊登了荷花池街道文旅景点玉佩弄老民宅修缮完毕的新闻。这些图文并茂的报道,引来许多市民到此先睹为快,笔者更是多次前往怀旧。作为建造者的外孙女,我对外公建造那座徽式转盘楼院落的史实有一些了解。
我外公姓张名增雷,又名徵莱(1886—1951),老家在常州城南上店北街。据方志和家谱记载,外公的先祖是南宋名相张浚。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常州知州晁子健,邀请张浚长子著名理学家张栻到古镇上店讲学,阐发“知行互发”的学说,淳熙四年(1177)知州杨万里在讲学处创建了“城南书院”。咸淳六年(1270),张栻玄孙辈张镗避战乱到常州,知州史能之修葺城南书院安顿其生息繁衍。
2017年4月22日,永安河整治殷薛段出土了张镗玄孙张煇、张炜兄弟俩夫妇四合墓志铭,其中炜夫人严淑贞铭文可见“毗陵世家”殷薛张家的渊源。张炜第10世孙克明徙居上店桥北。外公是克明的第8世孙,溯源当为张浚的第26世孙。
外公的父亲名福霖(1865—1936),在上店桥北堍创办了上店最早的药铺,店门上端是阴刻砖雕“养正堂”,两侧的对联是“养得长生草,正多不老丹”,主要业务往来是与常州著名的国药批发行“豫丰德顺记药号”,外公少年时就到该药行学艺从业。
常州市档案馆保存着豫丰德药行的资料:该药行创建于1890年,店主董叔和。1923年,我外公出资现洋2050元,与董家后人董沛时等合伙经营,外公任经理。
玉佩弄转盘楼院落,就是外公经理豫丰德药行期间建造的。我的三哥汪达川,是外公外婆最宠爱的外孙,他少年时的每个暑期都是在此度过的。听三哥说,母亲(名张荷官)三岁那年(1914年),外婆由上店搬到常州坎宫弄租房居住。外婆是上店西边宣庄村徐济亨次女,名徐英(1889—1963),是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但对家务却件件皆能,所以外公放心专注业务,生意兴隆。1920年家里添丁,有了舅舅张郭祥。1931年,母亲嫁于定居常州西庙沟的徽商汪佐庭之孙汪福祥,汪家一时无力置办婚房,所以我父母留居娘家。婚后翌年8月,母亲在租赁房里生了我大哥百川。
家眷多起来,经济上也已有了些积攒,于是外公萌生了自建住宅的想法,地址就选在玉佩弄西头。业务和社交的繁忙,使外公无暇顾及砌房造屋的事情,所以具体都是由外婆筹措的。规划开支5000大洋,设计坐南朝北造两廗,北面是五开间八架头平房(其中南面一架是檐廊),间隔明堂,南边东侧是三开间八架头楼房。建造期间,在匠人们的撺掇下,楼房又向东、向南扩展了几米,留出三米见方的天井,围着天井造了四合转盘楼,接着在转盘楼东南角建了厨房,在转盘楼西山墙边建了辅房,同时挖掘了水井。平房东三间的中间是正门,跨进两三步是高槛四开屏门,进去是榉木雕花太师椅、茶几和长台等摆设考究的厅堂;平房西面两间的东间朝北也有门,称边门,平时多从这边门往来。平房(除厅屋外)居中四架、楼房靠南六架都铺了阁板,用木梯上下放置闲杂物品,转盘楼东侧的阁上还开了个朝南的老虎窗。时值战乱,社会动荡(1930年6月5日上店老家曾遭强盗抢劫),为避急难及藏匿贵重物品,外婆指点匠人在转盘楼东侧的楼梯间下挖了个地窖,窖有一人多深,砌了砖璧铺了砖地,大概有6平方米,进出口就在外婆床铺的地板下。
两廗间由东西院墙围成明堂,围墙西南角有个小门,称后门,出后门沿弄堂往西不到50米,就是南北向的坎宫弄,外公往来药行间,以及勤杂员工等都走这个门;东西院墙间还有道稍低些的隔墙,由转盘楼西山墙往北与平房的东三间对直,形成了东大西小两个院落,两院间由檐廊门相通。东院有假山、花坛和金鱼池等;西院的后门南侧种了棵柿子树,寓意事业兴旺招财进宝。现在来看这90年前的建筑,水泥地面上的菱形方格花纹仍然清晰可辨,楼板上的红漆也并非斑驳陆离,可见当年施工的质量是很高的。当时总共花销8000多大洋。
1941年,外公外婆做主并中证立据,将西院落(即北侧的两间平房和转盘楼西侧的辅房和井台等)赠予了婿亲汪家,“居住执业、过户办粮,永为汪姓世产”。那时东院落门牌为15号(后改为21号),西院落门牌为17号(后改为23号)。1958年国家对私有出租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东院落内除转盘楼里留四个房间由外婆和舅舅家居住外,其余都收归国有,房管部门先后出租给了十多家房客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