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王逢元·芙蓉花外夕阳楼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入印内容难觅,有时翻去半部诗集,却不能找到心仪的句子。芙蓉花外夕阳楼,想来景色很美,常常是断章取义,耐人回味,句出唐人赵嘏诗,前句为“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更惭江上鸥”。诗是好诗,前后句落差之大,反衬了四方乞食的游子对人生的真切感受。

王逢元,生卒不详,太仆少卿王韦之子,顾璘《息园存稿》说他“擅海内书名,庄重沉着,脱去佻巧,得钟、王遗法”。与徐霖、邢一凤友善,亦善画,法赵松雪得其神骏。看这方印章气息确有庄重沉着意味,颇为晚明朱文印之典型。

此印在文彭、何震印风笼罩的明中后期,显得比较突兀,开钟鼎文入印的先声。王逢元传世印章此为仅见,但不难看出个中蕴含有其不甘人后的个性特质。“芙”字大篆所无,不得已以小篆字法为之,“蓉”字本假以“容”,采用古文字法,“花”“外”二字作者在古文基础上略有为适应印面的细节变动。整体呈现出一种异于圆朱汉白、装饰趣味极强的面目。

以己意夺之,但凡有开创性的作者,都不甘于沿袭前人成法,且认识与实践并行,见识决定了实践的广度和高度,日日汉印,朝朝文、何,岂有不厌倦之理?

宋元以来,古人对甲金古文研究日深,北宋是金石学兴起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社会逐渐稳定富足,皇室贵族、士大夫热衷于收集古物,摩挲玩赏、考定释读,蔚然成风。王国维《宋代金文著录表》序中说,“……古文之学,勃焉中兴……政、宣之间,流风益煽,《籀史》所载,著录金文之书至三十余家。南渡后,诸家之书犹多不与焉,可谓盛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郭忠恕《汉简》、夏竦《古文四声韵》,都为后来的金石篆刻家打开了足资取法的视野。由于当时文人篆刻尚未兴起,古文入印的实践一直停滞不前,直到明代,社会秩序恢复稳定,始由文人大胆尝试发掘、模仿其他古奥奇诡的文字入印,惟失于庞杂。晚明印人朱简否定元人吾丘衍“三代无印”的观点,为先秦玺印正名,继而随着群体认识的提高,晚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古文字字书——《说文广义》《金石韵府》《六书通》,后来的清政府又组织编订了《西清古鉴》,风气一起,金石学始空前兴盛,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荣光《筠清馆金文》、吴式芬《攈古录金文》、陈介祺《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端方《陶斋吉金录》,这些上层知识分子倾尽一生的搜讨考释,把金石学推向了巅峰,伴随着晚清甲骨文的发现,古文字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古文入印的实践,代不乏人,明中期华夏的“真赏”朱印,纯用古文,已具一定审美高度,经过苏宣、朱简、程邃等人的大胆开拓,到赵之谦、黄士陵,已经趋于印外求印的全新境地。因此,王逢元这方古文印在那个特定年代中,是显得分外特出的。另外他以隶书入边款,也富有新意,为后来隶书边款之嚆矢。

篆刻的形式,下迄民国,前人都已极尽探索,一如文字的发展演变,如今,我们似乎已很难脱出篆隶楷草行这个范围(图案印另文探讨),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前人的经验为工具,对标经典的高度,崇尚高雅之美、展现个人性情与修养。目下所谓的大写意印风,哗众取宠,恐是站不住脚的,文字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不会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