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五年征程 再建时代新功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5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琛 通讯员 杨薛强
翻看省农担常州分公司支农助农成绩单,从满目新绿的初春到淌金流银的秋收,从繁花似锦的夏日到漫天飞雪的寒冬,从秧苗吐翠的田野到茶香飘溢的车间,田间地头的“金融活水”路线图清晰可见。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截至2022年底,常州市农担在保规模达到15亿元,累计担保余额达35亿元,累计担保户数达3552户。自2018年成立以来,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已连续5年荣获全省农担体系优秀团队。
党建引领 彰显支农助农底色
今年5月,省农担常州分公司根据省农担的总体部署,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为支农助农、乡村振兴凝心聚力。5年来,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始终不忘初心,通过党支部积极参与行业内和常州本地的党建共建活动,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四个走在前”,彰显支农助农底色。
2018年,常州市在全省首创了由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等多部门参与的农担联席会议机制。省农担常州分公司作为联席会议的重要参与单位,不仅积极参与共商共促农担支农工作平台,使其机制制度化、制度常态化、措施丰富化,还通过这一机制强化了政银担协同融资机制。
目前,常州已搭建“1+2+N”的常州农担运营模式:“1”是指“一个资金池”——常州在全省率先建立由市及辖区市共同出资的农担风险资金池;“2”是指常州、溧阳两家运作机构;“N”指“多元合作关系”。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已与我市15家金融机构达成业务合作;其中,与江南农商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五家银行的业务合作规模均超过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实现5家合作机构规模超1亿元的农担机构。
截至今年6月末,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实现在保余额15.45亿元,在保农业主体1834户,在保规模位列苏南五市第一,累计为我市3988户农业主体提供39.48亿元融资担保服务,地方农担风险资金池放大倍数从2018年的17倍增加到38倍,成为我市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重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户均担保额仅为84万元,有效缓解了常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创新驱动 提升精准服务效能
2022年,常州接待游客超6300万人次,文旅产业正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建设的重要抓手。位于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的梦田艺术温泉民宿,便是文旅产业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该民宿主王先生告诉记者:“我早就看好溧阳民宿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前苦于缺乏资金迟迟没能扩建。江苏农担溧阳分公司了解我的想法后,通过实地调研,专门设计了‘苏农担·溧阳民宿贷’产品,为我增资增信。现在,我的第二家民宿已经建成了。”
创新是发展的引擎。5年来,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围绕“三农”工作重点,不断推陈出新。根据常州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公司深耕特色水产、花木种植、乡村休闲旅游、大型农贸市场等细分行业,开发定制了凌家塘市场贷、溧阳青虾贷、民宿贷等4个产业特色产品;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发政担合作产品,包括“新农菁英贷”“巾帼农担贷”“常粮贷”“常农贷”等;与市财政合作农业产业基金投贷联动,乡村振兴基金投贷并行产品,与溧阳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合作“土地经营权抵押贷”等7个政担合作产品。通过创新产品,常州分公司进一步引导信贷资金精准地投向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为广大三农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减费让利 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专注服务农业的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省农担常州分公司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减费让利,尽量提升政策覆盖面,打通农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公司以家庭信用反担保措施推进业务,让更多农业主体依靠农担增信即能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了农业主体贷款的准入门槛。目前,家庭信用方式的在保余额占公司业务总规模的96.6%。自2021年3月起,在全市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常州分公司建立了零保费政策,新增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为4.10%。一方面,切实减免了2365户农业主体担保费3138万元;另一方面,切实降低了农业主体的融资成本。按全国平均水平(5.64%)计算,常州分公司为我市农业主体节约了近3183.75万元。同时,市财政设立600万元农担应急转贷资金,为临时受困经营主体提供转贷的周转资金日占用费0.2‰,截至发稿,常州分公司已累计使用25笔4574万元,有效缓解了近年来农业主体的资金困难。
2020年10月,分公司在溧阳设立二级分公司,为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截至今年6月末,溧阳分公司实现在保余额5.20亿元,在保户数762户,比成立前翻了3倍多,有效发挥了农担基层服务网络的作用。
省农担常州分公司总经理刘春花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常州分公司将不忘为农初心,牢记惠农使命,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