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关注公众号,何止是商家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扫码缴费不料却先要关注什么公众号,一番复杂的操作后才能缴费。地下停车场的手机信号本就不好,后面还有急不可耐、此起彼伏的鸣笛声,在各种着急忙慌中,一顿操作猛如虎,好不容易“闯关”成功,身后衣衫早已湿了大半……类似的经历,几乎所有车主都曾遇到过。
不仅于此,从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到买票、开发票等诸多生活、消费领域,都要关注公众号才能获得相应服务。这些强制关注公众号的措施,让扫码变扫兴,让消费者深恶痛绝。针对消费领域里的“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中消协“出手”了。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消息一经发出,在多个平台被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点赞支持的背后,是不少人受“强制关注公众号”之“苦”久矣。但是,中消协这只“手”也只能管到消费领域,某些其他领域里的“强制关注公众号”现象,难道都是合理合规的吗?又该谁去“出手”管呢?
前不久,政府某机关工作人员向笔者“吐槽”,他所在的一个条线就要求关注六七个不同层级的公众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有,且内容大同小异,有些还需要阅读、点赞甚至留言;还有各种APP下载,强制注册人数,强制登录次数,强制网络签名承诺,强制调查问卷等等不胜其烦。事实上,这位工作人员的“吐槽”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央持续发力整治指尖形式主义,个别地方的基层干部仍然被各种公众号、政务APP缠身,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成为基层的负担。
诚然,在信息技术时代,竞相推出自己的公众号、政务APP有利于拉近党政机关与基层组织、广大群众的距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但是,这种强制基层工作人员关注公众号、APP,要求手机24小时在线,即时响应、过度留痕、多头报送,其实是绑架了自由,逼着大家机不离手,眼不离机,心不离事。最后弄得身心俱疲,啧有烦言。不仅如此,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过度依赖公众号、APP发布信息,安排工作,甚至进行评比考核,其实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抬头的新表现。要知道,微信群里“收到”不等于“办到”了,文件转发了不等于工作落实了,APP里留痕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线上“花样”多了不等于群众满意了,为了点击量不惜“总动员”,甚至靡费公帑。试问,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到底是“赋能”还是“负能”?
消协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公众号、APP也要纳入监督治理日程。层出不穷的公众号、APP,根子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长与泛滥,只有狠狠击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七寸”,才能将基层工作人员从公众号、APP桎梏中解脱出来。早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文件。文件当中的“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成为网民点赞和转发量最高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广大人民群众最反感的就是类似的形式主义之风。
摒弃强制关注公众号带来的“指尖”之苦,关键在于精简“指尖”事务,还给“脚尖”时间。一方面,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督察考核从重“痕迹”到重“实绩”,不仅仅满足于网上得来的汇报、数据等,不仅仅以公众号的点击量、APP登录情况作为考核依据和评价标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群里吼”到“实地走”,点对点、面对面地察看实情解民意,促使被考核单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机关、企事业单位安排的工作、出台的政策、制定的考核标准,要反过来接受被考核单位以及群众的监督,充分听取群众的呼声。我们的工作切合不切合实际,利益相关方最有发言权,撇开了基层的感受,不尊重基层的意见,“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怪圈就会悄然滋长蔓延,这样的工作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接受群众监督,健全考评体系,给公众号、APP套上制约的笼头,这样才能让基层工作人员从“屏幕里”解脱出来,推开门、迈开腿,到群众中去,到现场中去,找“症结”开“处方”解“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