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衔春色上云梢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南的春天来了,我又走进了瞿秋白先生的故居。20多年前我来过故居参观,现在的故居是由故居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随着科技进步,管理也上了台阶。手机微信扫码后,我走进展厅,迎面看到秋白先生挺拔的雕像,气宇轩昂,他置身于松柏鲜花丛中,目光坚定。一行秋白先生的诗句映入眼帘,“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好一个“为衔春色上云梢”!何等的浪漫、自信,壮志入云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却活成了永恒。
秋白先生故居原为瞿氏祠堂,由他叔祖父瞿赓甫等在光绪年间捐资修建,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是常州保存完整的江南祠堂建筑,1985年对外开放,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纪念馆于1999年建立,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陈列、收藏丰富而完备,有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实物、文字、文献和研究资料,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了瞿秋白先生革命的光辉的一生。
秋白先生从10岁到17岁都是在城西瞿氏宗祠度过的,这里有着心酸的记忆。因为贫困潦倒,不得不搬离青果巷,住入祠堂,靠典当借债度日。他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916年农历正月初五晚上,母亲因对生活绝望,服毒自尽,这给了秋白致命的一击。他从无锡杨氏小学奔丧归来,悲痛欲绝,写下了《秋白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
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管,
落上灵前爱子身。
字字血,声声泪,把家庭的境况和内心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在秋白读书的桌子、椅子旁边伫立许久,仿佛看到秋白当年苦学不倦的神态。秋白的卧室兼书房,墙上挂着的是他离开常州前赠给表妹的山水画《江声云树图》。他的气息萦绕在故居的每个角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许母亲的叹息,讨债人的白眼,让他过早地成熟了。少年的苦难,成为他日后成长的强大动力。17岁的他,从祠堂出发,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为贫苦大众寻找真理去了。
我的思绪随着先生的足迹汇入革命的洪流中。在纪念馆的展厅里,一件件实物如特写镜头一般,再现秋白先生的峥嵘岁月。从先生眼镜片后的睿智光芒中,我看到了1920年8月,他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伏案写作的身影,看到了1921年7月6日,他在莫斯科安德莱厅用流利的俄文与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交谈的身影……他把手中的笔变成了犁铧,在深翻中国土地的时候,播种下革命的种子。秋白先生最早把《国际歌》翻译成能够传唱的中文。
1925年1月起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主编和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他被指定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我的思绪像一片叶子飘飞,落在了1935年6月18日上午的福建长汀罗汉岭。秋白先生在这里英勇就义了!行刑前,他神态自若,盘腿而坐,对敌人说:我不能跪着死,子弹不能打我头部。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行刑前,先生做了最后的演讲,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36岁的生命,化成了绚烂的朝霞。
秋白先生就义消息传出,鲁迅先生悲痛万分,他曾经手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秋白。可惜他们再也不能促膝长谈了,鲁迅先生抱病编校秋白遗著《海上述林》,悼念人生知己。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瞿秋白先生无疑属于后者。像是出一趟远门,他这一走已是88年了。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先生是一只故乡引以为傲的燕子,从瞿氏宗祠出发,血雨腥风中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衔回革命火种,播撒大地,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先生留下的五百多万字的著述和译作,是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