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打造青年的希望之城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我市一则“暖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青年网民的好评。据《常州日报》报道,钟楼开发区把专线公交车开到企业“家门口”,为众多青年员工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据了解,这条公交服务专线端午节后正式运营,往返于地铁2号线青枫公园站与园区20家企业之间,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运营,每10分钟发一辆,员工凭有效工作证件可免费搭乘。作为一个年轻的省级开发区,钟楼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众多,青年人才集聚,其中很多人通过公共交通上下班。虽然已有的公交基本覆盖了园区主要道路,但车站到单位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步行或借助“共享单车”之类代步。如今有了惠企公交的“无缝对接”,“小公交”做出了一篇有关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大文章”。
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有前途的城市,必然是一座青年富有活力、让青年充满希望的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青年作为一种创造未来的战略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年之于时代的意义可见一斑。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青春的事业。所有打破窠臼、推陈出新、勠力前行,都有赖于一种富于青年特质的冲劲、闯劲和拼劲。因此,青年的活力是否充分绽放、潜力是否充分挖掘,关乎青年个体发展,更事关长远、大局。去年,中宣部等17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从着力优化青年优先发展的规划环境等7个方面来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并公布了全国45个试点城市、99个试点县域,我市武进区位列其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时代特质。今天的青年,有属于他们的喜悦、憧憬,当然也有困扰、忧伤。如何在当下更好地拥抱青年、成就青年,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七个着力优化”的顶层设计,给出了有效的路径。“优”的方法是什么?“优”的手段有哪些?列入试点的当然先行先试,其他地区亦可探索创新,把好“方向盘”,用好“指挥棒”,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何以解“优”,唯有用心用情用力。
用心读懂是根本。青年对工作机会、职业发展、生活环境等深层次诉求,因人而异,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以“百分百”的真心来倾听、理解、把握,做青年知心人,读懂青年的喜怒哀乐、急难愁盼。紧密结合青年发展需求,从青年的视角,用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理念,营造现代化国际化的青年友好环境。近年来,成都市精心运行“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服务,5年多来累计接待入住6.1万人次。如此城门洞开迎“青”人,正体现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温度。
用情谋划是前提。纵观人类历史,青年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活跃的地方集聚。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尤其是以人才公寓建设为切口,降低落户成本,做好聚才引才“大文章”。当然,招揽人才只是起始,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让青年来了就不想走,提供了硬件设施,软件如何跟上去?运行了人才公寓,如何让它充满“烟火气”?打造了交友平台,如何拓展它的“朋友圈”?这些都须从保障青年生命权、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居住权等发展权益的高度,设身处地,超前谋划,用情设计。
用力做好是目的。“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城市发展理念,最关键是落地落实,最要紧是办妥办好,这有赖于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有赖于制度、政策、环境等全方位的供给与赋能,真正使这里成为青年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常州钟楼开发区开行惠企公交车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更期待在青年宜业、宜学、宜居、宜育等方面,有更多的实践成果可复制、可推广,以利于青年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促进城市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双向奔赴”这个热词,出自西蒙·波伏娃《越洋情书》:“我渴望能见你一面,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青年与城市同样如此。当青年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一种习惯,这座城市,就一定能更大程度吸引青年、留住青年,真正成为“青年的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