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用镜头“捕捉”1000多个鸟种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舒逸 通讯员 张欣如

长腿秧鸡、二斑百灵、黄喉蜂虎、玉带海雕、黑脸琵鹭、宽尾树莺、小嘴鸻……一边翻看着照片,宣夏良一边讲述着每张照片的拍摄过程和每种鸟的生活习性。

在宣夏良的办公桌上,一本《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是他有空就会翻阅的材料。“这本书上梳理了中国有记录的1489种鸟类,我已经拍了1100多种了,遗憾的是还有好多没有拍到。”从他在世界各地追寻鸟儿的足迹,从他拍摄下数以万计的照片,从他对鸟类生活习性的熟知程度,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份痴迷。

偶然机会加入拍鸟行列

鸟类摄影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摄影主题,好的飞鸟作品不仅要有美感、动感,还要有故事感、真实感和极致的清晰度。为拍某种鸟或那些珍贵罕见的瞬间,摄影师往往要去野外寻鸟、等鸟,经历种种寒冬酷暑风吹日晒雨淋的辛苦。

51岁的宣夏良是常州市华骏丰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追鸟”之路始于2014年。2014年11月,酷爱旅行的他去四川西部帕姆岭游玩,途中邂逅了一只眼睛红红的血雉,憨态可掬的模样瞬间打动了他。“咔咔咔”,他急忙按下快门连拍。

爱鸟的朋友告诉宣夏良,雉的种类很多,除了血雉,还有绿尾虹雉等70多种。宣夏良突发奇想,要把这70多种雉拍全。从此,他便四处追逐鸟的身影。

拍鸟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鸟照”不但要考虑野鸟本身的姿态,还要考虑光线、背景、虚实,有时候要讲究动静结合,有时候要注重清晰,但有时候拍得太清晰了反而没味道……为了拍出更好的效果,他不断地将设备更新换代,还在网上自学了后期。在宣夏良的电脑里有个专门存放摄影作品的文件夹,每张照片上面都会标注好拍摄的鸟类品种以及拍摄时间、地点,分门别类,宛若一个鸟类电子百科全书。

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马上扛起“长枪短炮”出发。鸟儿的每一次飞翔,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扑腾的瞬间,都令他怦然心动。

风餐露宿捕捉惊艳瞬间

宣夏良把一年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到了鸟类摄影上。“野生鸟类的警惕性普遍较高,只要人一露头,90%的鸟会飞走,所以要想拍到精彩瞬间,只能靠蹲守。”

被问到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时,宣夏良脱口而出:藏雀。

藏雀,腮边一片红色犹如一块凝固的血液,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只在海拔4500米才有分布。为此,宣夏良专门跑去青海海拔4600米的额拉山口寻找。

“高原缺氧,又负重近10公斤的设备。我每走100步都要休息,感觉心脏都要炸裂了。”宣夏良回忆。尽管这样,他第一趟登顶,还是没有寻找到藏雀的踪影。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前后去了3趟。“我快崩溃时,突然飞来两只公藏雀,就在我面前不到20米的地方喝水。那一刻内心的狂喜,没法用语言形容。”快门按下,宣夏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每当摄鸟爱好者告诉他哪里有珍稀鸟类,他都会认真做好准备,筹谋下一站的行程。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拍摄白色猫头鹰;在新疆阿勒泰小东沟,他拍摄过岩雷鸟;在马来西亚,他拍摄过棕腹燕、啸鸫……

“有人问我,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吃这些苦干什么?但我冲着可能捕捉到的惊艳瞬间,总能信心满满地撑下去。”宣夏良说。

拍鸟,更要爱鸟

在拍鸟的过程中,宣夏良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

3年前的一次拍摄过程中,他看到无数小鸟被长达数百米的鸟网缠绕,鸟网的后面是一大片荒废的野枸杞林。

“崩溃又愤怒。”宣夏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一张出彩的照片是记录,更承载着一份责任。弹弓鸟网要收起来,这样鲜艳的羽毛、清脆的啼鸣应该属于自然。”

鸟类对水质的要求远高于人类,如果水质污染,它们就会远离,绝不会饮用;鸟类喜爱安静,一旦发现周围有噪声或有危险,便很快躲离或搬迁,甚至弃巢;有些鸟可能因气候因素、体能原因而暂时停栖某个地方,急需休息调养,追逐可能导致其死亡。

“这几年国家也出台了相关保护法规,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保护鸟类意识提高了,现在的鸟越来越多。我只是用影像照片去表现鸟类是多么漂亮,引发人们共鸣:一定要去保护它。”宣夏良表示。他将继续坚持拍摄记录鸟类,为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助力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