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许炳泉:30年情献茅山老区的“邮小二”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8版:商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文庆 周露路 龚励

他脱下“军装绿”,穿上“邮政绿”,在茅山老区从事邮政投递工作30年;他一年骑行2万公里,30年骑行6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5圈;他对每座村庄、每条道路了如指掌,被人们称为“活地图”。他就是金坛区薛埠邮政支局投递员、江苏省“五星投递员”许炳泉,他将青春与热血无私奉献给了老区人民。

不忘初心,接过“橄榄枝”

1992年,许炳泉放弃国企工作,毛遂自荐到茅麓邮电所当了邮递员。大家劝他慎重考虑,父亲的一句话坚定了他的信心:“老区人民最大的优点是为别人着想。”身份是临时工,每月工资30元,但他心里踏实:在部队就是通信员,如今正好干回“老本行”。

许炳泉的投递范围是茅麓集镇80多个村庄和数十家企业,服务直径10多公里。上世纪90年代初,茅山老区山路崎岖,以土路为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雨天“车骑人”是常事。在他眼里,群众没有急事不会发电报,不等着用钱不会汇款,作为邮递员,他不敢耽误一分钟。每次接到任务,他总是第一时间跨上车,一路哼着那首熟悉的歌曲:“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

心牵百姓,甘当“邮小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件、汇款单越来越少,报纸、邮件包裹越来越多,许炳泉平均每天处理各种邮件200余件。在他心里,“为人民服务不是句口号,确保邮件及时安全送达就是服务。”因此,许炳泉不是在投递,就是在投递的路上。从土路、石子路、水泥路到柏油路,他见证了茅山老区的发展。

有一次,水泥路上有一堆淤泥,他骑车下坡时车轮打滑,整个人被甩出去几米远。他忍着疼痛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邮包,看到邮件完好,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多年来,许炳泉养成一个习惯,要看到当事人签收邮件才离开。家住茅山养心园的李某在常州工作,家里雇了保姆,可保姆每次上门服务不定时,许炳泉每次都要等一个多小时,即使这样他也要等到保姆签收后才离开。从三十而立到花甲之年,许炳泉仍然记得当年写下的日记:“茅山东麓吾家乡,青青茶园歌飞扬,漫漫邮路挎包响,送到百姓家门梁……”

拳拳爱心,他是群众“热心人”

让许炳泉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给考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那时电话还没普及,他一接到任务就马不停蹄往考生家里赶。如今交通和通讯发达了,有电话预约就按时送上门,没有电话预约就上门查寻。2020年,他发现有份录取通知书是彭城村的,没有预约电话,他就到村里查寻。原来,夫妇俩在薛埠工业园区上班,当晚正好加班。晚上九点,当他们下班回家收到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喜出望外时,许炳泉还没吃晚饭。

下杖村的老党员朱宏苟爱看报,过去许炳泉都是把报纸放在村里的固定投放点,有次他发现老朱两天没来拿报,就将报纸送上门。原来老朱身患重病出门不便,从那天起,许炳泉就每天按时把报纸送到他床头。

今年春节,许炳泉接到一个电话,“许叔,我是下杖村的芳芳,没有您当年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祝您春节快乐!”当年,小芳从许炳泉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时,不禁掩面痛哭。原来,小芳父母身体不好、弟弟还在读书,父母叫她出来打工。许炳泉帮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并及时联系茅麓镇几位企业家,与女孩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现在都提倡‘店小二’服务,邮政服务也一样,我愿做茅山老区的‘邮小二’。”许炳泉说,他是一名老兵,只想在茅山老区的投递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