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警惕利用“亲情卡”“亲属卡”骗钱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4版:常州金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徐杨

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用户带上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消费,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暗藏着风险。比如近年来“对方消费我买单,让支付更简单”等广告宣传的“代付”功能,就被不法分子盯上了。

据了解,支付宝的“亲情卡”和微信的“亲属卡”是支付宝和微信开通的代付功能,类似于银行卡的附属卡。用户可开通并赠送给亲友,对方可在额度内消费。由于亲情卡在预设额度内可实现免密支付,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让原本“有爱”的功能成了“有诈”的骗局。

多地载客司机成“冤大头”

近日,一名载客司机发现自己支付宝里的钱不翼而飞。经警方调查发现,是不法分子利用“亲情卡”盗刷惹的祸。

据报道,犯罪嫌疑人黄某、朱某有意搭乘受害人邹先生的车,在扫码支付车费时,黄某、朱某以邹先生手机支付宝扫码支付存在问题为由,让邹先生加其支付宝好友进行支付。邹先生没有多想,将手机交给了黄某操作,朱某则有意和邹先生聊天分散其注意力,以便黄某利用邹先生手机绑定支付宝亲情卡。随后,黄某操作支付宝亲情卡向何某、贺某的支付宝转账22笔,盗刷39800余元。

无独有偶,在警方近日破获的利用移动支付盗刷他人钱财的案件中,嫌疑人赵某和罗某将目标瞄准那些不懂电子支付的中老年司机,以打车支付车费为借口,以加支付宝好友的方式,骗取司机赠送支付宝“亲情卡”,再通过“亲情卡”盗刷他人钱财,在多地骗了近10名司机,盗刷金额近万元。

警方提醒,利用“亲情卡”盗刷案件的不法分子选择的作案对象,一般是年纪较大,不熟悉支付宝功能,警惕性较低的商铺店主、载客司机等。广大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让陌生人代为操作手机,也不要按照陌生人的提示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手机应用软件,以免上当受骗。

收到“亲属卡”不代表收到钱

有微信好友先送了一张“亲属卡”给你,让你回赠一张,面对和微信转账、红包极为相似的消息提示,你会“礼尚往来”吗?常州警方就曾揭露过上述骗局。

很久没联系的微信好友给小陈发了一条信息“送你一张亲属卡”,显示的额度为3000元。当他正疑惑时,对方解释道:自己刚刚不小心发错账号,希望小陈可以送回同样额度的亲属卡。当小陈帮忙后,他接二连三收到扣款提示,对方在短时间花光了3000元额度。当他再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还有不法分子会借助“亲属卡”“亲情卡”嫁接其他骗术。骗子吴某冒充贷款审核员在网贷群里频繁接触有贷款需求的受害人,以贷款需核实微信是否本人使用、审核资金安全、互发红包测试等理由,将自己的微信绑定受害人“亲属卡”。绑定过程很简单,吴某赠送给被害人“亲属卡”。之后,吴某会向被害人索要同等金额的“亲属卡”。被害人按照指令完成绑定,吴某诱骗受害人下载聊天软件进行“视频审核”,登录受害人微信账户查验“资金流水”并修改“亲属卡”支付额度,以自证还款能力为由,诱骗被害人向自己的微信账户转账,再利用“亲属卡”支付功能刷走受害人账户里的钱。

由于不少人并不清楚“亲属卡”“亲情卡”的具体用途,再加上赠送亲属卡的消息提示与转账、红包极为相似,甚至可能会误会对方给自己转了钱。实际上,“亲属卡”“亲情卡”信息中显示的数字,仅仅是交易额度的上限,如果赠卡人账户里没有资金就无法使用。像骗子赠送的亲属卡虽标有额度,但都是无法实现支付的。

谨慎为他人开通代付功能

记者在支付宝App内发现,虽然“亲情卡”页面提醒“亲情卡仅在亲友间使用,请勿赠送陌生人”,但实际操作中,赠卡人可以将“亲情卡”赠送给任何支付宝用户。而微信的“亲属卡”使用说明中表示,“为了防范欺诈、套现等风险,公司对亲属卡代付方次数、使用方领卡次数做出相应限制。”目前,代付方可以将“亲情卡”赠给10个微信好友。

针对不法分子利用“亲情卡”盗转的案件,支付宝客服称,一般情况下,用户必须通过输入支付密码才能赠送“亲情卡”,但如果用户将手机给他人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刷脸”等操作,确实会带来风险。“用户一定要保管好个人信息,人脸信息、指纹、密码、验证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遇盗刷,可向平台举报。”

市反诈中心提醒市民,收到的“亲属卡”“亲情卡”额度只表示消费上限,并不是到账的金额,与红包、转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对方开通亲属卡,等同于默认对方消费时可以从自己账户中扣费,切不可随意为他人开通亲属卡。如果遇到非本人意愿绑定“亲情卡”的情况,请立即在软件“设置”选项中取消免密支付协议。此外,不要把手机随意交给陌生人操作,更不要透露手机、银行卡密码,以免被人盗刷盗用,损失财产。如发现被骗,及时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