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翎 尹梦真 谢佳妮
5月29日一早,初夏的阳光愈见热辣。家住新北区三井街道藻江花园13幢的李书逸出门上班。从出门到坐上工位,步行只花了5分钟,这样的通勤效率,让她成了“朋友圈”中被羡慕的对象。
回首两年前的毕业季,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李书逸,穿梭在南京各大校园招聘会,却很难找到“看对眼”的岗位。几次坐在互联网大厂的应聘室里,被编程面试题屡屡“吓退”。直到一则招聘信息从家门口传来——“三井街道招聘基层工作人员,要不你去试试?”
经过考试,去年9月1日,小李正式上岗。“巧的是,我被分配到了藻江社区,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工作,又能给‘家门口’的邻居们服务。”说起如今的工作,小李幸福感满满。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了稳岗扩岗、技能培训、补贴发放等一揽子政策。江苏省也启动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打造10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10万名困难群体就业,今年首批建设300个服务站、帮扶就业3万人以上。
作为常州市首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藻江社区率先通过供给侧精准匹配,形成“情况早知道、需求早服务、技能早培训、人员早上岗”的“四早”模式,在“家门口”破解适龄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近两年来,社区共有12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率达98%。
“一头一尾”“一人一表”
——“情况早知道”
告诉李书逸招聘信息的,是藻江社区的网格员兼劳动关系专员吕秋霞。
李书逸毕业后到社区办理手续时,对接人就是吕秋霞。得知小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吕秋霞立马加了微信,持续跟踪关注,并留心着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街道发出招聘信息后,她第一时间转发给了小李,建议她报考社工,还根据自己的经历给了不少建议。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现失业人员‘动态清零’。”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孟说,社区9名网格员都担任着“劳动关系专员”角色,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抓好“一头一尾”,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依托大数据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入户摸底,实现“一人一表”,就业情况精准分类。平台的失业人员登记信息模块,清晰地显示着藻江社区目前还有16名失业居民,其中平台数据回流10人(即主动到社区登记失业人员)、社区上门摸排6人,这些都是重点服务对象。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个人社保怎么缴纳?”记者采访时,恰好遇到前来咨询创业问题的居民蒯根袁。他去年刚从部队退役,一直在谋划创业。
“社区有针对创业的培训课程,可以先帮你联系培训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免费的!”劳动关系专员郭俊杰一边耐心解答问题,一边引导蒯根袁填写社区就业人员登记表。“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很厉害,他们在社区人头熟,能帮你一起找店铺。”两人当即互加了微信。
“一人一档”“一铺一档”
——“需求早服务”
一早,茅秀珍骑上电瓶车,来到了常州晋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换上工作服,熟练地拿起工具,开始一天的忙碌。中午如果不忙,她会先回家午休一会儿,下午到点再上班。
“电瓶车开开几分钟,很方便的。”从个体转做了2年保洁,茅阿姨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份工作,是社区向晋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推荐的,该公司常年有保洁劳务需求。
藻江社区下辖3个老小区,有居民3368户,人口9834人。通过“熟人效应”,社区有效串联起两端——一端是社区内适龄待业群体的求职需求,另一端是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社区这座“桥梁”,针对失业居民建立就业信息档案,也针对区域内小店经济、平台经济、户外经济等单位建立用工需求档案,实现 “一人一档”“一铺一档”,许多“4050”人员实现灵活就业。
“两年来,社区推荐了再就业居民近20人。”晋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梅文静介绍,公司与藻江社区是共建单位,多年来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对保洁和保安的需求量大,与大龄居民的再就业需求比较契合,所以,社区一有合适人选就会推荐,也为我们缓解了招聘压力”。
为助力高质量就业,藻江社区还成立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退休居民人员情况熟、资源广、经验足等优势,与失业人员家庭牢固建立起“点对点”的结对关系,第一时间倾听心声,帮助转变观念、收集诉求,帮助失业人员重拾信心。截至目前,志愿者超过70名,累计走访家庭3200余户。
“一人一策”“一老一幼”
——“技能早培训”
今年37岁的于燕,是李书逸担任劳动关系专员后,协助找到工作的第一位居民。她之前从事服装销售,生意不景气时,每月只有2000多元底薪,但不敢轻易辞职,一直很焦虑。
“去年,小李来我家入户走访,问到就业时我就多说了两句,没想到小姑娘记在了心上,没过两天就推荐了家门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我想着技多不压身,又是免费的,就报了名。”于燕说,经过两个多月的育婴员和母婴护理培训,去年底她成功拿证,进入一家月子中心成为育儿嫂。现在,工作时间稳定,收入比之前的多一倍。
职业技能培训,是藻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特色。2020年,藻江社区引进第三方资源成立“吾彩教育培训中心”,由社区提供500平方米公建用房,并减免部分租金,置换居民免费参与培训的机会。
结合市场热门职业,培训学校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我们将技能工种操演、求职模拟面试、职场自我修养等纳入培训菜单,为学员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课程已从最初的5个工种,拓展为包含养老护理员、育婴师、中西式面点师等20多个职业工种。”培训学校负责人沈蓓丽说,前两年电商直播类课程是重点,目前最多的课程是有关“一老一幼”的内容。学校累计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22个班次,参训学员2569人次,其中50—60岁的中老年学员占比达70%,取证率达到91.5%。
据悉,职业技能培训入驻社区这一模式,目前已被复制到新桥街道锦海社区等地,颇受居民欢迎。
“一上一下”“一内一外”
——“人员早上岗”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通过“情况早知道、需求早服务、技能早培训”,最终实现“人员早上岗”。藻江社区探索的“四早”模式,覆盖了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困难人员群体。
此外,社区通过“一上一下”,即组织失业人员参加人社的线上线下招聘服务;“一内一外”,即开发内部公益性岗位和挖掘整合妇联、残联等部门的外部资源,让失业人员尽早上岗。
从事家政工作的孙女士租住在绿洲家园小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去年6月,大儿子考上大学,想利用暑假赚些生活费,社区推荐了奥体中心游泳馆暑期工的岗位。
新市民韩女士一家四口,主要生活来源靠丈夫在外打工,小女儿进入幼儿园后,韩女士想重返工作岗位。社区劳动关系专员推荐了一家企业的行政文员岗位,月薪3000元并缴纳社保,让韩女士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家住绿洲家园9幢的“70后”罗师傅,去年和出租车公司的合同到期后,几个月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恰逢劳动关系专员入户走访,便给他联系了“家门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量身定制”了叉车、吊车等特种设备的操作课程。取得资格证后,推荐在培训学校做兼职。之后又推荐到公交公司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如今,罗师傅作息稳定,收入有保障。
……
据悉,为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我市首批将建设2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2000名五类就业困难人员。服务站将因地制宜,设立在小区、综合体、创新中心等地,实现困难群体收入有增长、上岗有补贴、权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