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顺利开班。学院把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助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范围内落地生根。
学院党委书记黄志良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保障。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动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发展,为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贡献城建力量。
聚力“三学”全覆盖
夯实政治理论根基
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力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团组织、党外知识分子三个层级学习全覆盖,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切实用坚实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学。领导干部积极发挥“关键少数”表率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示范推动各基层党团组织层层跟进学习。一是领会精髓要义,通过专家辅导、轮流领学、集体议学等形式开展专题中心组理论学习;二是讲求学习实效,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定方向、补短板、找方法;三是坚持学用结合,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与学院“十四五”规划发展紧密融合,在学思践悟中把牢政治方向、发扬革命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凝聚起笃行实干的强大合力。
基层党团组织全面深入学。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活动,以专家辅导报告、党团员培训、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现场教学等形式,基层组织积极发挥“请进来”“走出去”“融进去”作用,创新形式展开学习。土木工程学院“红苗班”学员赴浙江省湖州市探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发展之源,深入学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红苗班”学员吴忠友感叹道:“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感受到了新思想的磅礴伟力,让我更加坚定了青春报国的信念。”据统计,学院先后开展各级中心组、教职工等政治理论学习活动150余场,共计参加15000余人次;开展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共137场,参与师生7万余人次,在学院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党外知识分子同步跟进学。学院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留学归国人员等党外知识分子通过支部学习、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专题学习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学院各项事业与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 绿色发展 民盟常州市委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顺利揭牌,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同心共创伟业的奋进力量,推动职业教育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落实“三讲”求创新
推动学习成效转化
凸显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设类院校特色,全力打造“思成薪火”校级理论宣讲团,由学院党政领导、党团部门负责人、基层党组织书记、思政教师等拥有较高理论修养与授课水平的骨干教师组成,组建“3+1”模式宣讲队伍,在校内、共建单位以及周边社区等地广泛开展宣讲,力促对党的创新理论宣贯落地见效。
借助学者专家力量,提升宣讲能力。“思成薪火”宣讲团特聘理论名家任名誉团长,为宣讲团的稳步发展指点迷津、引领方向。邀请行业专家作基层理论宣讲专题辅导,集中针对讲什么、怎么讲、在哪讲、谁来讲这几个关键问题,精准学习了理论宣讲“准”“活”“通”“实”的关键要领。
融入先进教学理念,挖掘宣讲深度。创新式引入“虚拟教研室”机制体制,结合实际,成立党的创新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精神文明理论三个小组,并依托教研沙龙、集体备课、磨课说课等教学形式打造精品课程,力促宣讲团将内容讲实、讲透、讲活。将特色校园文化、地方红色资源与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合,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夯实厚度,推出“菜单式”宣讲服务,通过基层组织邀约、学院推荐、校外联动等形式,多层面多渠道扎实开展好理论宣讲。
盘活用优阵地资源,创新宣讲形式。宣讲团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进社区、进基层,创新宣讲形式,拓展宣讲领域,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宣讲团团长、学院党委书记黄志良走进世界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为参加技能大赛集训的师生讲授党的二十大专题党课,激励他们弘扬工匠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宣讲团讲师、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平将宣讲阵地搬到了与建筑艺术学院党建结对共建的国家级生态村——丫河村,为师生带来一场沉浸式实境党课。据统计,学院先后开展党的二十大专题宣讲活动50余场,参与人次近2万人。
“四个有力”开新局
奏高质量发展强音
专业建设注动力,彰显行业办学特色。学院立足建设类高职院校行业办学特色,以培养“崇绿色、明志向、笃言行、爱技术、敢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新增符合国家和江苏省战略发展规划的专业、调整更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打造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5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等有力举措,积极构建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育人强能力,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将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有机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引领青年学子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学院积极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四以劳育课程体系,“家校共育劳动实践‘i’计划”项目荣获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一等奖。穿着“红马甲”的城建青年常常活跃在校园与周边社区的各类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现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孙杨灵同学在参加完2023中国国际家庭花卉园艺展志愿服务活动后感叹:“参与本次志愿服务,既发挥了专业所学,又真切感受到了在新征程中贡献自己青春力量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文化浸润添活力,践行铸魂育人使命。各级党团组织将“文化+”理念有机融入党日活动、信仰公开课、文艺汇演等各类师生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融合与提升作用,文化育人的引领和熏陶作用彰显。全校师生围绕“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主题,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所思所悟通过书法、绘画、金坛刻纸(非遗)、留青竹刻(非遗)等各类文化作品呈现,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土木工程学院师生将坚守信仰的动人典故自编自导了原创短剧《信仰的力量》,积极打造文化育人实境课堂,在校内外轮演10余场,该剧还荣获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三等奖并登上江苏大剧院舞台。
校地联动聚合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学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响应融入江苏及周边地区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在乡镇设立“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促进村校深度融合、成立“无人机服务队”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公益课堂送课到村等有力举措,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服务对接。近年来,学院先后为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乡镇开发累计100余项乡村振兴服务项目,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了城建答卷。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院作为省内建筑类专业最为齐全的高职院校将大有可为。学院上下将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谋求发展,把‘学思悟践行’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始终,将‘知信行合一’落到学院干事创业全程,为全方位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