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常到董墅村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外婆家是天宁区郑陆镇董墅村后董墅陆家,位于郑陆镇政府西南。董墅村包括前董墅、后董墅、钱家头、邵家庄、前庄头、陈家头、西塘头、仙湾里。《董墅村志》记载:“京沪高铁穿村而过。村域总面积约3.05平方公里。”
我外婆家的房子,呈曲折形,有三间,是浑然一体的。第一间是正屋,南北走向。正屋往西转弯是第二间房子,是仓库房。仓库房再往北转弯,便是第三间房子,是一间厢房。这种结构,三屋相连,一气呵成,设计精巧。
第一间是正屋。南北走向,大门朝南。最外面是堂屋,中间放一张八仙桌。墙壁上,挂着敬爱的毛主席的像。毛主席像旁有一副对联:“四季花开,五谷丰登”。八仙桌北面是两张太师椅,其余三面是三张长凳。堂屋有木阁楼,木阁楼的木头用桐油漆成。上阁楼有木梯子,这木梯子很宽。堂屋后面,是厨房。西面墙边,放着一口大缸。东面是灶头,灶头外面用石灰粉刷。再往西,便是第二间房——仓库房。仓库房再往北转弯,便是第三间房——厢房。厢房前房为卧室,后房为书房。晚上,在书房的灯光下,我认真写作业,背语文,默单词。
这三间房屋,青砖灰瓦,古朴宁静,温暖了我浪漫的少年时代,承载着我多少牵挂和眷恋……
那时我在外婆家上初中。我们学生在校蒸饭。外婆早晨帮我做好中午的菜,然后,将菜放在小饭盒里,小饭盒再放在大饭盒里。大饭盒放米,蒸饭。小饭盒蒸菜。早晨,我背着书包,拎着饭盒,告别外婆,在茫茫的晨色之中,向郑陆中学走去。马路上,中学生的大饭盒与小饭盒轻轻的撞击声,与林间小鸟清脆的歌声应和着。
在外婆的关爱下,我专心致志地读书。后来,考上了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师范毕业,我十九岁,就做了教师。
我外婆家对面,就是有名的董墅楠木厅,现存二进6间。相传董墅楠木厅建于雍正年间,与潘思榘先生报答舅舅的恩情息息相关。据《董墅村志》介绍:“……原来陆氏有陆修彝者,有姐嫁常州西庙沟潘氏,生一子名思榘。思榘幼时父亡,其母携思榘回董墅娘家,其弟修彝悉心照应,视思榘若己出。思榘在舅家念书上学,早慧颖异,学业大进,后科考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侍讲,加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官至福建、安徽等处巡抚……”后潘思榘常拜望舅父,舅甥情深。董墅楠木厅现在是常州市文管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潘思榘先生为雍正二年进士。他一直是励志典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董墅学子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楠木厅的东面,是一条小巷。这小巷很长。小巷的东面,是一排排民房;小巷的西面,也是一排排民房,包括楠木厅。小巷用石头铺成,一块一块,方方正正,纹理清晰,古朴厚重。有的村民将竹椅凳、小板凳放在小巷口,坐在凳子上漫不经心地聊天,或者一起剥豆子,好一幅邻里和睦的民俗画卷。
我外婆家西南面,有一面场。这面场的东面、南面、北面,全是民房;这面场的西面,是几间仓库。也就是说,这面场四周被房子包围着,是一个天然的大天井。这面场,可以作晒谷场,可以作乡亲们聚会的地方,可以放电影,实在是太神奇了。尤其是放电影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这面场的西面,也就是仓库再往西,是一条小河。小河边长着一棵棵青翠高大的树木,守卫着董墅村。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绿树、小草、蓝天、白云。
我外婆家往北数百米,是后董墅高家头,著名作家高晓声先生的家就在那里。因为我上师范时,我的班主任刘萃秋老师是高晓声的学生,因此,我在师范时就读过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觅》等作品。他的小说,语言亲切朴实,生机盎然。“‘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 ”“格啦嘣脆”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乡土气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高晓声先生是董墅村的骄傲。
晚上,我经常会到邻居荣禧舅公家门口搁的门上乘凉,因为荣禧舅公的小儿子文龙和我同岁,是好朋友。另外,荣禧舅公是个知识渊博的人,看的书多,故事多。他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如,传说展昭是武进人,为人谦和、儒雅。他的剑法出神入化,袖箭百发百中,并有飞檐走壁的本领,被称为“南侠”……我们常听得如痴如醉。
很晚了。满天都是星星。董墅村外,稻田纵横,蛙声阵阵。萤火虫飞舞时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和文龙常常不肯回屋,门依然在外面搁着。我们便躺在门上,看满天的星星,谈自己的理想。要过很久,我们才将门重新装在门轴上,回屋睡觉……
如今,我重回董墅村,看到村前村后,整整齐齐地停放着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人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