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又唠叨的母亲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母亲没有文化,她一身勤劳俭朴,又爱唠唠叨叨。勤劳和唠叨里有独特的味道,使我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外婆有一女四子,母亲是老大,母亲健在的话有100岁了。那时家里比较贫困,十多岁时,经熟人介绍,外公把她从金坛农村带到常州南郊我爷爷家。当年,爷爷家有织布机,也需要有人纺纱,便收留下来当童养媳。从那时起,年少的她,一面纺纱,一面做些家务。成年后,便顺理成章地与我父亲结了婚。
母亲从小心灵手巧,在老家没见过纺纱织布,稍经指点,便能把纱纺得又细又匀,梭子做得大小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我爸妈先后到大成一厂上班,由于他们工作努力,又有一些纺织技能,作为技术骨干,支援到外地纺织厂。父亲去了无锡同亿布厂当技术员,母亲去了丹阳棉纺织厂当细纱工。母亲勤恳好学,是厂里的操作能手,经常受到表扬。
母亲退休后便一心扑在了小家里。起先是全身心地照顾着全家的生活起居。后来,父亲中风半身不遂,十多年里,母亲不仅从饮食上调理,还不厌其烦地煎药喂药,日夜陪伴,按摩擦洗。由于母亲的精心照顾,有一段时间,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从只能躺不能言,到能坐能简单地语言表达,后来能拄着拐杖慢慢走路。有这样的老伴照顾他,父亲的最后几年仍然是幸福快乐的。
母亲一生俭朴。她有一个藤编的针线匾,里面有针线、尺和剪刀,还有各色零布,常年在手边,只要有空便戴上老花镜,为我们做衣做鞋缝缝补补。我父亲爱穿黑布面白底圆口鞋,母亲做了一双又一双。我们小时候一般不买鞋和衣,从头到脚穿的都是母亲做的,虽土但很温暖。
我的父母都有工资,总是不定期地给在金坛农村年迈的外公外婆寄钱,还支助我的舅舅建房等。而自家所使用的用品,无论时间多长多旧,总是舍不得丢掉。
在粮油计划供应的年代,我们都能吃饱穿暖。在她去世后,我们发现了她几十年前积攒的粮票、油票、布票等,其中粮票就有370多斤。
母亲在丹阳上班,为了我们仨姐弟真是不辞辛劳。经常夜班下班后赶紧买好菜,背着大包小包从丹阳坐火车往常州赶,上午十点左右到家就马不停蹄地做饭。下午稍微休息,又忙着家里家外收拾。
母亲能做一手好菜。我1979年元旦结婚时,在农村老家办了五桌简单的酒席,喜宴菜肴就是母亲亲手做的。
母亲总是一面干活一面唠唠叨叨。我小时候总嫌母亲太唠叨。譬如和小伙伴玩得正欢时,母亲会走到我身边唠叨,别瞎玩,别淘气,别随便吃人家的东西。听多了嫌烦,所以经常是她唠叨她的,我玩我的。在吃饭的时候,母亲也总是唠叨个没完,比如偶尔掉一粒米饭在桌子上,就会说什么弄得一桌子全是饭,不珍惜粮食啦。我有时不服气地顶上一句,母亲就会敲我头。现在想来母亲那时的唠叨,是要我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从小就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去学校时母亲也总是唠叨,路上不要贪玩,衣服不要弄脏,要尊敬老师,认真听课,仔细做作业,不能和同学吵架。放学到家又开始唠叨,今天表现好不好,作业做得怎么样,快完成家庭作业,不要尽想着玩。那时觉得母亲真烦,没完没了地唠叨。其实,这里的唠叨是要我学会尊师爱学,珍惜读书的大好时光。
我1969年被批准入伍,在我临行前,母亲用小玻璃瓶,灌满家乡的水,对我说,到了部队把水喝下,就不会水土不服。同时,反复叮咛,到了部队要听领导的话,做个好战士等等。在部队里我把她唠叨的话常记在心,服役期间年年是“五好战士”。
在我刚工作时,母亲总爱唠叨,要尊重别人、虚心学习、热爱事业、认真做事、争取进步。在我成家后母亲还是爱对我唠叨,小夫妻要相互尊重,互谦互让,才能家庭和睦。这是母亲的期望。
诸如此类的唠叨还有许多许多,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唠叨都很朴实但句句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