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团队滋养个人成长,“静霞护理”薪火相传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刘华联

“静霞护理”,是全市护理界的顶级品牌,更是常州护理人心中的高山。

多年来,市一院组建了一支支优秀的护理团队,培育出一名名出色的护理人才,让“静霞护理”薪火相传。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每年的这个日子,市一院都会表彰护理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今年,有三个团队脱颖而出:优秀团队代表消毒供应中心、优秀学组代表糖尿病护理专业组、优秀教学基地代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护理部副主任韩小云说,优秀团队得益于每位成员的贡献,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的滋养,团队和个人是相互成就的。

“年轻护士的成长如同种下一棵树苗,给予时间的积累和学习的养分,从优秀团队中不断向上、向阳而生,在人生的赛道里,将获得更多职业发展空间。”

扎根于科室团队,锤炼技能;拓展在专业学组,激发潜能;传承在教学基地,教学相长。优秀的护理人是如何成长的?或许答案就在这里。

做护理界的“工程师”,扎根团队锤炼技能

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护理团队的称号,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团队是全院的王者,也是护理界的“另类”之师。他们不直接服务患者,却隐匿在“刀光剪影”后,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康复。

消供中心护士长林素英介绍,整个团队由29名护理人员、5名技术工程师和37名技术工人组成。市一院2980张床位患者、121个部门所需的各种器械、物品和敷料等无菌物品,以及外院5家医疗机构1000余张床位的器械处置,都经由他们之手向外集中化供应。中心年处置无菌物品110余万包次,合格率100%。

团队率先在全省开展手术室腔镜、精密器械集中化供应,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化、流程图谱化、管理智能化,中心于2018年成为全省首家、全国十二家之一的“国家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践基地”,并先后取得“常州市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国家消毒供应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哨点医院”等资质。

消供团队的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副护士长刘美峰介绍,团队负责处置的器械,最小的零配件以微米来计,有的则价值百万余元,只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熟练的精细化操作技能、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质保量做好消毒供应工作。而加入消供团队,要学习微生物学,才会懂得用正确的方法杀灭病毒、细菌;熟悉器械构造,才能在拆分和组装复原等环节不易闪失;了解器械材质和镀层,才能根据它们对不同温度、压力、PH值的耐受力,选择不同的清洗消毒灭菌方式……通过入科准入培训和专科器械岗的磨炼,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胜任全岗。

“和常规护理团队不同,我们护理人员更像‘工程师’,工作环境类似工厂。新人来到这个团队,无论之前经验如何,都要归零重来。”林素英说,新入科的成员在这里锤炼技能、找到定位、站稳位置,在配合团队协作中快速成长。

同质化护理传全院,专业组拓展激潜能

糖尿病患者因其他疾病治疗需要,分布于全院各个病区,要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糖尿病同质化护理,则需一支庞大的专业护理队伍,仅靠内分泌科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2009年,市一院糖尿病护理专业组成立,在全市首先解决了这个难题。由内分泌科糖尿病专科护士为核心成员,全院每个护理单元选出一名优秀护士为组员,以点带面组建了75人的网格化团队,向全院推广糖尿病护理的最新知识、规范化操作及管理,解决不同病区患者的血糖护理难题。

作为组长,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杨旻星除了完成本科室的大量工作,还要建设、引领这支多元化的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专业组的学习过程必须易于掌握,才能让同质化护理执行得高效简便。”杨旻星说,她和核心组成员及时更新血糖检测、低血糖处理、血糖仪质控、胰岛素规范注射等操作标准,通过视频和课件的形式把糖尿病特色护理技术传达给组员;开设胰岛素注射工作坊,分组模拟强化学习;每半年对科室进行督查,进行25项考核内容,巩固学习成果;通过院内会诊、院外义诊等多种形式,锻炼组员能力。

近些年,专业组收获了诸多荣誉:全国品管圈比赛糖尿病专场三等奖、中国护理质量大会“护理质量提灯奖”推荐奖、江苏省糖尿病专委会住院高血糖护理质量改进项目一等奖、组员获首届全国糖尿病“优护之星”称号……

而专业组的成员也在其中收获了成长,摸索出了职业规划的新方向。“患者在术前血糖突然增高,无法进行麻醉,被手术室退回。加入专业组后,我学会了如何在术前护理中增加对患者饮食上的指导和控制,尽量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泌尿外科护士丁青加入专业组已4年,在工作中接触不少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激素药物、免疫制剂的大量使用,引起血糖升高。今年,她参加了市级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考核,未来计划对肾移植患者开展随访,通过饮食、运动、胰岛素注射等指导,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如今,市一院共成立了临床专业类、学术发展类、文化建设类共15个护理专业组,在规范标准建立、循证能力培养、临床照护落实、科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杨旻星所说,把同质化护理传播到全院各个科室,是每个专业组的使命,让组员获得向上生长的“养分”,更是专业组存在的价值。

规范培训惠及患者,基地传承教学相长

市一院是全省最早探索专科护士培养的医院之一,早在2012年,就获得了省级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作为省护理学会手术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小云亲历了基地的创立,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带教团队,更见证了一代代学员从这里走出,成为优秀的专科人才。

2014年,基地曾对当时已经完成培训的两届共35名学员做过一项回顾性调查,其中已经有2人成为护士长,6人成为带教老师,19人成为专业护理组长,大家申请的专利有11项,科研立项4项,发表论文21篇。“现在到省里开会,经常遇到曾经的学员,看到她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韩小云说。

想赢得全省护士的青睐,基地必须有自己的独家特色。多年前,时任手术室护士长的韩小云发现,腔镜手术中没有统一的物品清点规范,也没有统一的仪器设备的摆放和医护人员的站位标准,容易造成腔镜器械的不完整和仪器设备的损坏,医护人员的不规范站位也会影响手术进程,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手术患者安全,市一院在国内率先提出腔镜手术空间管理的概念并进行内涵丰满。

韩小云介绍,根据不同腔镜手术的特点,手术室护士在与医生配合过程中,摸索出十多类腔镜手术的最佳站位,并制成站位图谱,确保护士站位既不影响医生手术视野,又不影响器械传递。“目前,腔镜手术空间管理的理念和内涵,也随着基地的培训工作,在省内多家医院得到推广,惠及了更多患者。”

基地负责人、手术室副护士长张庆庆介绍,目前,基地每年面向全省开设一期培训班,每期通过考试、面试录取30人,录取率只有50%,培训长达4个月,分为1个月理论课和3个月的手术室实践课。“理论课由基地带教老师、各科医生、省内专家来上,实践课遍布全省知名三甲医院。”

截至目前,市一院共有省级(含)以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专科护士实践基地8个,以及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8个,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护理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对学员而言,通过基地的培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角色的转变,帮助他们从专科护士真正成长为专业领域的管理者、教育者、科研者、临床专家。而对于市一院的各个基地而言,教学相长,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团队成员个人提升同样明显,韩小云一直鼓励专科护士走上讲台,“身份的转变虽然艰难,但能促进自己做得更规范、有亮点,在专业上不断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