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 守正创新 打造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纺织服装强校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协同逻辑,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找指针、找方法、找路径,以“赶考姿态”书写使命担当,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开辟新领域 探索新赛道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共谋民族复兴新领域。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民生的压舱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是不确定国际环境中体现国际合作确定性的重要力量。常州纺院牢牢把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以“双碳”目标为战略导向,顺应“科技、时尚、绿色”发展趋势,紧盯纺织服装转型升级,实现专业群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的耦合式动态调整,努力为行业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聚焦“高质量发展”,共筑数字经济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面对数字时代到来,常州纺院不断主动求变,成立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14个产业学院,2个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以智改数转为发力点,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相融合,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进教学标准、教学内容的智改数转;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集成平台和教学资源的智改数转;推进科教融合加速双师队伍的智改数转,探索经教融合服务中国企业携手中国职教走向“一带一路”,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支撑、服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塑造新动能 发挥新优势
聚焦“自我革命”,共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大学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我校持续推动内部治理改革,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全面落实《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机制障碍,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能力,全面提升与高水平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聚焦“协同创新”,共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学校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着力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化“经科教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结合、校所企共生共赢”示范引领模式,推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高端、智能制造高端产业,聚焦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联合天虹、华利达、红豆股份、印象乾图等龙头企业,结合常州“532”发展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机遇,与社会各方开展“人才、技术、装备、标准、制度和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奋进新征程 担当新作为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探索“经纬党建”品牌建设新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学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打造“经纬党建”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建+育人”优势,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学校重点工作相融合,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相融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持续性标志性成果,实现党建和业务“双促进”。
聚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重构特色品牌建设新机制。高职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培优增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不断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机制,构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压实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切实把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之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学校把2023年作为“质量品牌建设年”,以高水平院校建设为契机,实施“融合创新、赋能升级”办学策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办学新局面。
(作者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