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为媒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1958年,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村里的青壮年都抽调去镇上、城里炼钢铁了,农村劳力少多了,收割水稻,翻地种麦,农活大多不得按时完成。第二年春天,麦苗也不发棵(分蘖),稀稀拉拉,东一根,西一棵,地里只见杂草少见麦苗。
要荒年了,要挨饿了,伯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五六个孩子,没东西吃怎么得了?她思来想去,决定多种些南瓜,南瓜来得快,几个月后就有南瓜吃了。那时荒地多,伯母起早摸黑,在房前屋后、河旁滩头,只要空的地方,都种上了南瓜。几个月后,绿汪汪的一片,然后遍地黄花,然后葫芦形的、牛腿形的、圆盒形的南瓜躺满一地。当年麦子收成果然极差,家家都要挨饿,有些人家几乎揭不开锅了。可伯母一家不慌不忙,一大锅南瓜,掺和一把面,一家人肚子吃得鼓鼓的。南瓜长熟了就往家摘,伯母、伯父、几个儿女,忙得不亦乐乎。很快一间屋子被堆得满满的了。这件事很快被大队、公社领导知道了,立马来人参观,果然不假。于是大会小会,宣传大种瓜菜,克服困难,度过灾荒。
伯母种南瓜出了名之后,麻烦也来了,常有小偷光顾。开始伯母伯父也不在乎,偷就偷吧,反正自己吃不了,送也得送人家。可有时被偷得太多了,心里总有些不舍,伯母的老大儿子决定晚上去巡夜。一天晚上,月黑风高,隐隐看到一个人把南瓜装到袋里,背起一袋就走。老大喊捉贼,赶紧追了上去。偷瓜人见势不妙,拼着命在前面逃。一个逃,一个追,忽然间,逃的人不逃了,坐在地上。老大追上去,那人可怜巴巴地说,孩子们还没吃晚饭呢。老大心软,好吧,你拿去吧。偷瓜人想站起来回家,试了几次都没站起来。原来逃跑时崴了脚。老大只好拉他起来,自己背上瓜袋,扶着偷瓜人,送他回家。
到了他家后,这男人向家人细说偷瓜经过,连说今天遇到好人了,一家人唏嘘不已。这人的老婆马上切上南瓜,女儿生火煮瓜。女儿心细,发现老大的手臂上滴血,不知何时,老大的手臂刮破了。她马上抓来一把香灰捂上,找来一块布,给老大包了起来。一会儿瓜煮熟了,端上桌,一家人风卷残云,十来斤的大南瓜,除了一个瓜柄,碗盆都舔得光光的。后来闲谈方知,这家人主妇身体不好,无力劳动,家境极差。今晚实在没东西吃,才想着去搞个南瓜应急。老大听着,怜悯之心油然而生,走时说,不用你晚上去偷了,明天我再送些给你。
老大很守信,第二天就挑了一担南瓜送过去。以后隔几天就挑一担去。每一次送瓜去,他女儿总在门口张望着,一到他家门口,女儿总是急切地接过扁担,自己挑瓜进家。然后打上一盆水,让老大洗脸擦汗,又倒上一杯水,让老大解渴。慢慢地,那家人也渡过了难关。后来有一次,那家主妇对老大说,你这人心眼好,我家也拿不出东西谢你。我家大女儿也到婚嫁的年龄了,与你年纪也差不多,你就带回去做你的娘子吧。老大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女儿在一旁红着脸,没吱声,老大的善良与真诚,早已打动了她的芳心。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农村的婚姻基本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现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海誓山盟般的甜言蜜语,在大饥荒年代,有的吃就是最好的聘礼,最好的嫁妆。
老大回家把这事和伯父伯母一说,他们都将信将疑。过了几天,老大索性把那女孩带了回来。伯母一见此事当真了,欢喜得合不拢嘴。那几天伯母正好牙痛,嘴有些歪,别人硬说她嘴笑歪的,都叫她歪嘴大妈。
后来伯母几乎成了祥林嫂,逢人便唠叨,想不到,多种了几株南瓜,吃饱了肚子,还娶了一个儿媳妇。想不到,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