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老中医许元龙献方的故事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在整理《常州中医药史料》时,一则剪报映入眼帘,题目是《路遇险幸逢青年相救 老医生献方五则表深情》,是《常州日报·大千世界》1992年4月15日刊登的。事情的梗概是:年逾古稀的老医生许元龙,3月22日晚7时许行医回家,途经县学街时被歹徒抢走拎包,幸遇好青年顾建中奋勇追赶夺回歹徒手中的拎包,但顾建中遭歹徒砍了两刀。事后,许医生致函报纸,献出家传验方5则,以表达感激之情,供广大读者修合,以防不时之需。5张方子包括:接筋续骨丹、接指丹、接筋方、止血内服方、跌打损伤晕厥如死要方(成分及制法略)。

许元龙,生卒年不详,江苏省常州人。其父许鉴堂是本地区针灸名医,垂五十余载,望重杏林,乐道好善,精研岐黄之术,于古今医籍博观约取,卓然名家。曾被当时最大慈善机构常年医局聘请为特邀坐诊医生。晚年悉心传授其子元龙。元龙天资聪颖,明敏好学,既秉庭训,复博引群书,融会贯通。一时头角歧嶷,有跨灶之誉。常州(武进)国医公会理事长谢约称赞他:“医者中之有深心者也。吾闻之戚友之得君施其术者,疾无不效,效无不愈。比之汤药治病是为捷速。”他的诊所主要有两处,一是常州十子街28号,二是在上海南阳桥西藏南路547弄2号,并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悬壶行道。上午门诊,下午出诊。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灸字从象形文字分析,就好像一个人坐在火上烤,而且灸法也是起源于人类对于火的使用。灸疗是一项普及广泛、操作容易的中医传统技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说明了春秋战国之际已经萌生了灸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是针刺法所不能替代的。艾灸疗法的特点是采用的穴位不多,而治疗的疾病却不少,易学易用,更易推广。许元龙从长期临床实践中感悟灸法的优势和作用,所以不遗余力推广保健灸,实乃利国惠民之举。

许元龙在1949年编著出版《温灸保健学》,图文并茂,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灸疗保健片与温灸仪器。不但无刺痛灼肤之苦,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他在自序中写道:“征之往昔,例如徐平仲之中风灸神阙穴而得苏,郑义宗之虚脱灸气海穴而安定,张相国之腹疾灸中脘章门两穴而愈,此均史册所载,信可以征。后人乐汤药之便,恶灼肤之苦,于是不加重视。迨至今日,几成绝响,良堪太息。考温灸之术,实具有诱导兴奋镇静灭菌等功用,且于人体健康之保持更具特殊之效能。际此生活高涨之时,贫病交迫者遍地皆是。鄙人为民族健康计,不忍此精深之治疗方法日渐泯灭,编著是书。”

《温灸保健学》内容丰富,将温灸原理及适治功效作系统说明。详细介绍了八节延寿灸(主穴为神阙穴)、扁鹊扶阳灸(命关穴、关元穴)、弋仙长生灸(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承浆、百会、大椎、腰俞)、扑痨灸之功用、祛风灸之功用等,重点介绍了灸足三里穴的作用,古语云“三里灸不绝,一切病灾息”,不仅在隋唐时流行,在国外也受到重视。

常州最早的中医杂志《国医素》,创办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一日,在创刊号刊登了许元龙《针灸治验摘录》,介绍了4个病例,选取2例如下:

例1:李志扬,70岁,住关帝庙附近。四肢时时震颤,言语不清,已五年有余,近忽患头昏胸闷气噎等症。考是症之起,皆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以致邪入肝经,手足振动。胸闷气噎,则为胃气上冲所致。幸患者精神尚健,犹能施术。为针:中脘、气海、足三里以平逆气上冲,宽胸化痰。太冲、阳陵、风市、曲池平肝疏风。金津、玉液出血,治言语不清。针后呼吸顿觉宽畅,诸病亦觉稍愈。二次更针环跳、百会、风府、阳陵诸穴,即告痊愈。

例2:潘氏,63岁,住高墅桥。患右手酸痛,难以举起,考是症为寒邪浥入经络。为针:曲池(灸)、肩髃(灸)、合谷、手上廉,当时手即能抬举。隔五日又来云,昨晚睡时不意着席而眠,醒来复觉酸痛,其又为寒袭无疑矣,乃针手三里(灸),臂臑(灸)、肩井等穴而愈。

许元龙在临床上针药并施,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研制了救苦万应膏、追风逐湿膏等外用膏药。正由于家学渊源、衷中参西,博采众方、自成一体。家藏验方秘方甚多,出现文章开头的献方故事,也成顺理成章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