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北的地方是漠河,最南的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的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界处,最西的地方你知道在哪里吗?
就是常州对口援疆的城市——乌恰,这里是祖国最后一缕夕阳落下的地方。从江南水乡到天山脚下,虽远隔万里、风情各异,但两地人民的心却紧紧在一起。
2019年底,第十批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前方工作组来到这里,3年多来,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开花,一批批产业蓬勃发展,一次次文化交流融合,一茬茬人才拔节成长。常州援疆干部们挥洒智慧和汗水,绘就了一幅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兴业富民援疆新画卷。
民生实事,提升边城幸福感
随着悦耳的下课铃响起,乌恰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吾提库尔·甫拉提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走廊尽头的茶水间,一股股清水从贴着“常州援疆”的净水机中涌出。
在吾提库尔·甫拉提的记忆里,从幼儿园开始,学校饮水机放出来的水里就一直有沙子,味道也很苦,“现在能喝到甜的水了,真好!”
喝水这件事,困扰了乌恰县1.4万名师生很久。“乌恰县水质较硬、杂质较多,解决学生喝水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乌恰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李军光说,以前学校的饮用水只能通过大型热水器高温消毒,泥沙很难过滤干净。常州援疆团队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规划实施了饮用水改造项目,对全县所有6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生活用水管道进行改造,配了净水、安全直饮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不远的黑孜苇乡小学,孩子们在崭新操场上尽情奔跑,在新建的录播教室里体验多媒体教学,学校艺术中心也进入装修阶段……
“我们从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前方工作组组长韩波介绍,3年多来累计实施了66个援疆项目,其中民生项目有63个,包括引水工程、美丽乡村、医院提升、牧民牧点生产用房、疫情防控等,占援疆资金总额的85%以上。所有援疆项目,均实现“项目开工率100%,资金到位率100%”目标,为乌恰打造了一批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廉洁工程。
结合当地实际,工作组还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对口支援乌恰县“十四五”项目规划》,明确了2021年—2025年实施的援建项目、援助规模和投资方向,为援疆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医路”畅通,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乌恰多为山地,畜牧业是支柱产业。4月,草场开始露出青色,又快到放牧的时节。
不久前,52岁的牧民米马尼布·沙地内在牵马时摔了一跤,伤到了脊柱。躺在乌恰县人民医院病房的她担心家中牛羊,更担心高昂的手术费用。得知自己被列入“强脊计划”,由常州专家在乌恰做手术,手术费还能减免。她开心得合不拢嘴:“一个多月就能出院,赶得上放牧咧。”
“强脊计划”,是常州援疆团队针对乌恰贫困牧民推出的健康扶贫项目。来自常州一院的王珂杰告诉记者,该项目可免除医保报销外自理的部分费用,开展至今已成功完成手术23例。通过常州援疆专家的传帮带,当地医生已掌握一些常规脊柱疾病的诊疗与手术,大大提升了脊柱外科诊疗水平,为乌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乌恰县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群众看病并不容易。随着常州—乌恰区域影像中心的建立,“医路”开始逐步畅通。“影像中心2020年7月成立,至今诊断超过1.7万例,近一半的报告是通过远程传输,由常州二院出具的。”第十批常州援疆医疗队队长、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周栋介绍,县医院影像科作为医联体的“枢纽”,将相关医学影像数据专线传输至常州二院影像中心,实现了跨区域、跨终端的审片、报告、会诊等。患者在当地当日,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据了解,3年多来,常州援疆医生累计开展手术900余台,门诊1500余例,抢救危重病人100余例,开展新技术50余项,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20余项,让农牧民群众在万里之外享受到内地专家的高水平医疗,实现了对疑难杂症“乌恰挂号,常州诊治”的新型医疗模式。此外,常州援疆医生还下乡义诊50余场次,接诊病人2000余人次、危重病人900余人次,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关注教育,留下兴疆的火种
早上9点45分,乌恰实验中学,位于中国最西部边陲的孩子们,迎来了一天里的第一堂课。站在讲台前的,是常州援疆老师管剑锋。
“管老师上课很幽默,希望跟他学更多东西。”下课时,很多同学围在管剑锋身边,拉着他问东问西。在去年新疆数学中考中,他所教的班级成绩历年最佳,整个九年级的数学成绩也在乌恰位列前茅。
“在常州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学校的青年老师姚亚蒙是管剑锋结对的“徒弟”,她说,管老师用休息时间带领全校数学教师,编辑适合本校学情的导学案和课件,更建立起实验中学数学数字化资源库,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常州援疆工作组成员、乌恰县实验中学校长商汉勇告诉记者,3年多来,他们组织援疆教师针对乌恰县教育教学难题,开展专题讲座,在黑孜苇乡中学成立工作站,开展“种子”成长营活动,让结对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坚持“输血”向“造血”转变,邀请常州后方98位教师加盟,开展“云上师徒牵手”活动,把内地先进理念转化为乌恰教师成长的源泉,实现了常乌两地老师“共上一堂课”的目标,推动乌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在工作第一年恰好遇到首批常州援疆老师,十多年来,我和一批又一批的常州援疆老师都结下了深厚感情。”乌恰县实验中学教研组组长韩璐表示,常州援疆老师的到来,不仅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更在祖国西部边陲撒下了教育种子,留下了兴疆火种。
特色产业助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富民兴疆,产业发展是关键。在乌恰县“江苏情”吾合沙鲁乡帮扶农场,上百只刚出生的纯种柯尔克孜小羊羔,依偎在羊妈妈身边沐浴着阳光。
柯尔克孜羊是克州一大特色地方品种,也是乌恰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饲养管理粗放,品种退化严重,老百姓的羊价格也卖不上去。”吾合沙鲁乡乡长吐尔逊白克·吐尔洪介绍,“江苏情”帮扶农场是常州援疆项目,去年10月建成,养殖场采用集约化、规范化的科学养殖手段,大大提高了当地养殖质量和水平。
“我们农场现在有母畜500多头,种公羊15头。”今年的产羔率非常好,达到了300多只,品种非常纯正,在市场的价格要比过去提高了5成以上。”吐尔逊白克表示,农场通过规范养殖和“企业+合作社”模式经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不到半年时间已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传统的“飞地”经济模式,大多是从发达地区飞向欠发达地区。在乌恰的产业发展上,常州第十批援疆工作组积极推进“逆向飞地”新模式,在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相对较好的州府所在地,依托克州江苏产业园,投入550万元建设常州工业园,吸引了中晟绿建、健腾科技等江苏企业入驻。“装配式建筑在南疆地区几乎是空白,有很大发展空间,乌恰的口岸优势也为我们农机出口提供了便利。”中晟绿建总经理张伟东告诉记者,企业在园区的厂房基本建成,设备将在下个月运抵,投产后预计能带动当地就业超200人,产值超5亿元。
产业援疆,重在因地制宜,贵在精准招商。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前方工作组干部陈志介绍,常州援疆工作组脚步不停,近3年累计拜访各类企业1000余家,签约投资协议40余家,总投资60多亿元。他们还完成了乌恰县招商引资“云客厅”制作以及《乌恰县常州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得到了社会、企业的较好反响。
挖掘美丽经济,走出文化的“常州路径”
“西极塔是南疆的网红打卡点,我们怎么会错过呢!”在乌恰县斯木哈纳村西极塔山脚下,来自四川的曾女士是慕名而来的旅客之一。她们一行人今年已领略了中国“南极”和“北极”的风光,这次专程从喀什自驾过来,就是为了邂逅祖国“最后一缕阳光”。
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前方工作组干部张凯介绍,西极塔是常州援疆的旅游项目,去年9月建成观景栈道和观景平台并对外开放。“将加大西极塔的宣传力度,结合我们建成的天山昆仑两山交汇观景台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年多来,常州援疆工作组深入践行旅游兴疆战略,努力把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走出高原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去年7月23日,在常州举办的乌恰县招商引资推介会,签订意向投资金额1.3亿元,并成立了新疆乌恰县文化旅游长三角推广中心,为两地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常州对口援疆工作组争取资金60万元和6000余册图书,打造了“秋白书苑乌恰馆”,推动乌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乌恰各族人民群众阅读生活、满足人民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新需求,走出一条引领新时代文化风尚的“常州路径”。
如果说有一种情怀,能让人热泪盈眶,那一定是赤子之情。如果说有一种记忆,能让人刻骨铭心,那一定是这次不远万里的援疆之行。
在乌恰,一个个援疆产业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惠民实事的推进,背后都有常州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用敬业、实干和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真正把答卷写在帕米尔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