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用科学、以人文,照亮抗癌之路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杜蘅

三十年前,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为肿瘤医院,开始在抗癌的专业之路上摸索前行。

他们从仰仗个人经验的“单兵作战”发展到多学科合作的“集团作战”,用最前沿的基因技术做武装,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服务,将抗癌之路延伸向更远的地方;他们从以“癌症”为中心发展到以“癌症患者”为中心,为患者争取更加有质量的生活状态,浸润着人文的医疗服务让阳光重新照进抗癌之路;他们联动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只为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一流专家的诊疗服务,减轻病痛折磨之外的经济负担,将抗癌之路打理得更为平整好走一些……

三十年,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而来,成为无数人抗癌之路上的希望明灯。

提升抗癌能力 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

坐着35路公交车,74岁的费先生从新北区孟河镇到市肿瘤医院接受化疗。

“月底再化疗一次,这个疗程就结束了。肿瘤已经从直径4.7厘米缩小到了1.8厘米,效果很好。”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毕延智来到病床前,“你呢?身体怎么样?有哪里觉得不舒服吗?”

“好得很,昨儿我还在小黄山走了快2万步呢!”费先生笑道,“过年时候嘴馋,还吃了盘羊肉。现在吃得香,睡得好,前些天还搓了圈麻将呢。”

两人之间已有十多年的交情,既是医患,也是老友。

2008年,费先生在某医院被确诊为胃癌中晚期,虽然接受了手术治疗和一次化疗,但效果不甚理想。主刀医生悄悄和费先生的家属“交底”,约摸还能活3个月。家属不愿放弃,带着费先生来到市肿瘤医院寻求继续化疗。

当时毕延智30岁出头,在医生里还是个“嫩生”,却没有畏难推托,而是认真地按“FolFox术后辅助化疗标准方案”为费先生治疗。“愣头青”的坚持,让费先生闯过了这次生死大关。

然而,2020年,体检复查显示,费先生的胃癌复发并出现了肝转移。虽然毕延智重新调整了化疗方案,但或许是年岁渐长、病情来势汹汹,费先生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多次暴跌。高龄、复发、普通化疗难以承受,怎么办?

费先生不想放弃:“还有其他办法吗?什么法子都行,试试总比干坐着等死好。”毕延智便也放手一搏,为费先生尝试了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幸而,这种免疫药物对费先生的肿瘤起效了。

“所谓肿瘤免疫治疗,就是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毕延智说,“10年,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上只是弹指一瞬间,我们却在肿瘤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能够在基因层面发动对肿瘤的精准战争。借由这一武器,癌症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治疗。例如肠癌,以往的5年生存率仅有13%,现在已经超过72%。近年来,我国医保陆续引进了数十种新型抗癌药物,也让更多癌症患者得以延长生命。”

在市肿瘤医院,像费先生这样的长生存率患者也越来越多。癌症,正从“死神镰刀”变为可以共存的一种慢性病。

转换治疗思维 “以人为本”贯穿全流程

和费先生同行抗癌十多年,毕延智体悟了一个道理:不要和癌症争一时的胜负,而是要为癌症患者争取更长久的高质量生活。

“肿瘤发展较快的时候,我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力压制疾病发展,等病情缓和后,则更倾向于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案。”毕延智说,“病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要做的就是在控制肿瘤发展速度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中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

事实上,“以人为本,因人制宜”这种治疗理念不仅体现在一名医生、一个MDT治疗团队、一次会诊中,更是牢牢印刻在市肿瘤医院全体医护的心中。

37岁的林女士,对此深有感触。

林女士被确诊为高血压已有4年,最近一段时间血压波动得厉害,就到市肿瘤医院心内科就诊。就诊过程中,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欢年得知林女士在半年前曾经参加过单位体检,就查阅了她体检报告,没想到发现林女士右肺下叶有一个磨玻璃结节,双侧乳房也有肿块。刘欢年在为林女士调整用药的同时,建议她尽快到胸外科和乳腺外科就诊,进一步检查肺部和乳房。

林女士感觉肺部结节不痛不痒,而双侧乳房肿块时而胀痛,就决定先到乳腺外科就诊。然而,在术前准备时,乳腺外科医生发现其肺部的结节比体检时增大不少,于是请来胸外科主任俞建荣会诊。

经过医院肺结节多学科团队会诊,医生一致认为肺部结节病情进展快,应最优先处理。随即,林女士被转入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林女士的肺部结节为微浸润性腺癌,万幸属于早期癌变,术后只要定期复查即可。

“来看高血压,本以为就简单配配药,没想到最终救了命。”林女士感慨,“我抱着侥幸心理,幸亏遇到的医生都很负责,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联动优质资源 对接200多名一流专家

单位体检发现异常、确诊、手术、化疗,前后不到5个月,张先生就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他说,“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规范、有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癌症不是绝症。”

去年9月18日,张先生在市肿瘤医院参加单位体检,第二天就被电话通知,左上肺有两枚结节灶,属于高危结节,建议他进一步检查。张先生四处打听,最后决定求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教授。

张国桢教授被誉为“东方神眼”,对早期肺部肿瘤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3.1%。2020年,市肿瘤医院成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国桢肺部微小结节诊疗中心常州分中心,影像资料与张国桢教授团队读片系统一致,CT片可以直接送读,而不用患者到上海重拍。

当年9月20日,市肿瘤医院为张先生安排了张国桢教授的绿色加急会诊。会诊结果认为张先生的肺结节为肺癌,建议尽快手术干预。随后,市肿瘤医院肺结节多学科诊疗团队为张先生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手术+化疗+中医辨证治疗。

9月25日,张先生在市肿瘤医院接受了单孔胸腔镜下左上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左上肺浸润性腺癌。此时,距离张先生体检仅过了7天。术后,医院孟河医派名医工作室为张先生进行中药辨证施治,辅助化疗,减轻副作用影响。

“不用来回奔波、抢号、租房,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上海一流专家,真的是省心又省钱。”张先生感叹。

市肿瘤医院对接的优质资源不止张国桢教授一家。2021年,市肿瘤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合作,成立了邵志敏教授团队常州工作站。2022年,市肿瘤医院联合上海交大分级诊疗与健康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上海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对接200多名专家,仅4个月就接待咨询患者200余人,服务线上会诊患者近百人,疑难手术会诊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