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上勇担使命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A03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江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要求。南航作为江苏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国家队”,始终将学校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布局和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审视,坚决把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自觉担负起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使命。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历史证明,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英国抓住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实现工业化;法国、德国抓住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美国抓住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二十世纪头号强国。正是借助科技革命的机遇,这些国家的高等学校从“象牙塔”中走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涌现出一批以研究为主导的大学,并在之后不断加深与社会的联系,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破解“卡脖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立足“两个大局”和科技发展形势,面向“双一流”建设,南航坚持以学科为龙头牵引,构建形成了创新融合的高标准学科布局,不断深化基础学科建设,积极布局一批前沿领域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持续推动综合能源研究院、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等与新兴技术变革密切关联的学院、研究院在溧阳校区建设,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抓技术革新机遇,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赋能江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以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引培创新拔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南航始终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崇高追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引培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引聘上,学校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长空”等人才计划、启动“五十百千人才工程”,着力打造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汇聚的江苏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地;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把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完善分类选拔、培养、评价的制度机制,实施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课程、资源、学制、学籍有机贯通;坚持打造由国产大飞机C919总师吴光辉、AG600总师黄领才、党的二十大代表徐川等领衔的“爱国奋斗·南航担当”品牌思政公开课,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厚植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坚持开展“强国筑梦·大师引航”学术创新季,邀请院士、长江、杰青等技术人才担任主讲人,让学生直面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努力成长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工程英才。
以创新研究为突破,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之源。南航始终聚焦“四个面向”,自觉担负起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使命,强化开展有组织科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急需和“三航”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学校抢抓重组机遇、举全校之力、聚多方合力,在科研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牵头成功重组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建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并作为共同依托单位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有力支撑了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工程;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在飞行器结构力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正刊、《Nature》子刊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坚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形成“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入推动与地方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协同解决好行业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中的难题,切实增强助力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效能。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职责使命,进一步聚焦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开展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全面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多南航智慧和南航力量。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