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陈心如 赵沁芝
春到江南,嘉泽镇周庄村的菌菇种植基地内,一颗颗赤松茸顶着圆溜溜的小脑袋破土而出。小小菌菇撑起“致富伞”,也见证着村内绿化废弃物“变废为宝”。
“最近温度适宜,一天能采两次,平均每天采800来斤。”上午10点多,技术员陈团勇、张润萍夫妇戴着头灯帽,已在昏暗的连体大棚中忙活了好几个小时。夫妻俩来自福建,对菌菇种植颇有研究,2021年被基地负责人周华聘请到武进。“嘉泽林木多。起初,我们尝试把赤松茸种在林地里,效果不太理想。改成‘货架式’培育后,土地集约利用,产量上来了,菌菇的品质也更好把控了。”陈团勇说。
记者看到,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整齐排列着32个“货架”,每个架子高约2米,有6层,每层铺满碎木屑、玉米粉、秸秆等调配成的生长基质。“温床”上,大大小小的赤松茸长势正好。“一般长到5—7厘米就可以采摘,这时肉质紧实、口感最好。”收获的赤松茸,陈团勇夫妇会根据颜色和新鲜度进行分级、分拣,最优质的包装后新鲜出售,其它的或风干或加工成盐水菇等,在不影响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多渠道保证销得好。目前,已有多家连锁超市与基地达成长期合作,周华估算,全年销售额可达100万元。
要种出好菌菇,方方面面都要花力气。基地坚持自己提取赤松茸菌种,反复实验后再“优中选特”。温度调控上同样想了不少办法,“我们正准备上制冷手段,控制好的话,可以再采两三个月。”陈团勇介绍,此外,赤松茸生长的基质也很有讲究,周庄村的绿化废弃物功不可没。
周庄村党总支书记江建昌介绍,全村种植苗木3560亩,年产绿植废弃物约150吨,这些废弃物既不能焚烧,也无处掩埋,一度成为“烫手山芋”。种植菌菇,正好可以将其中的杂树枝利用起来。村委在基地试点绿废资源再生利用,鼓励村民将废树枝运到这里,通过成熟的绿化废弃物发酵工艺,转变成菌菇培养基质,实现自循环利用。种植菌菇后,废菇渣加工成营养土,还能再用于花草种植,有利于减少优质黏土流失。
眼下,随着基地原料集中排放场地、机械粉碎、成品堆场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周庄村计划再流转10亩土地增建大棚,引进智能温控设备,进一步推动赤松茸种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