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 讯 员 刘华联 吴洁
近年来,多学科联合诊疗这一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针对肿瘤、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等,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制度。
《中华肿瘤杂志》最新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在28个省区市中居首位,死亡率在26个省区市位居首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肺癌无疑成为我国第一大癌。
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市一院从2017年正式推出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更规范、更精准、更科学地开展肺小结节与肺癌等疾病的诊疗,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常武地区肺癌诊疗的“利器”。
精确诊断 多学科专家集思广益
3月30日,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照常开诊,多位专家紧盯着大屏幕上患者的CT影像资料,开展热烈的讨论:
“大大小小有十几个磨玻璃样结节,大的直径1.3厘米,小的0.2厘米”“有4个较大的结节边界清晰,风险度高”“怀疑是多原发肺癌,建议先手术处理4个大的结节,其余小的进行局部治疗”“手术后应继续观察”……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6年多来的常态,近千名肺小结节、肺癌患者在这里得到精确诊断。
“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汇集市一院心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肿瘤放射治疗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的顶尖专家,由他们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讨论,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江苏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一院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牵头专家、心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晓膺介绍,该门诊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打破相关学科间壁垒,集合不同科室的优势,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在这里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精确的诊断,得益于多学科专家
的交流与碰撞,也离不开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坚实支撑。以影像学为例:每一次门诊中,影像学读片总是全部流程中的第一步,来自医学影像科的专家会围绕患者结节或肺癌的大小、密度、形态进行充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结节的定性和肺癌的分期给出判断。“通过治疗前的评估与诊断、适用治疗手段的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像评估,医学影像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诊疗中来。”市一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邱建国介绍。
规范治疗 个性化方案因人施策
78岁的潘老伯近半年一直咳嗽咳痰,在市一院被确诊为IIIA期肺鳞癌。考虑到潘老伯年龄大、基础肺功能差,且左下肺部肿瘤包绕侵犯到左下肺动脉,如果进行常规手术,不仅创伤大难度高,术后生活质量也会受到极大影响。经过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讨论,专家们为潘老伯制订免疫新辅助治疗方案,通过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缩小肿瘤,不仅使后期手术难度大大降低,也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于是,在完成4次免疫新辅助治疗后,潘老伯左下肺病灶明显缩小,这才进行外科手术。随着手术的成功,该
方案也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潘老伯已顺利出院。
肺癌分为4期,目前临床上对于Ⅰ期、Ⅱ期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Ⅳ期多以内科治疗为主,难点在于Ⅲ期。“Ⅲ期是肿瘤状态变化的关键窗口期,涵盖可手术患者、潜在可手术患者以及不能手术的患者,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有很多难点和争论。”市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翀介绍,得益于多学科联合诊疗这一形式,内科、外科、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讨论决策,可以为潘老伯这样的患者选择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随着医学前沿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一个个新方法、一项项新技术陆续出现,为肺癌治疗带来更多可能。在积淀传统手术优势的同时,市一院不遗余力引进各项新技术,目前围绕肺小结节与肺癌治疗的常见技术均已成功展开:
心胸外科不仅常规开展胸腔镜和机器人辅助下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等手术,还积极开展单孔胸腔镜下的肺癌根治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立呼吸内镜诊疗中心,将呼吸介入技术积极运用于肺小结节、肺癌的诊治;肿瘤科在省内率先设立肺癌亚专科,开展化疗、靶向治疗、血管及非血管微创介入治疗;肿瘤放射治疗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患者提供精确放疗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再加上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赋能,为患者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
60多岁的刘先生,同时在脑、胆、肺等三个部位发现肿瘤,是一位罕见的三原发肿瘤患者。经过多次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讨论,专家们分别针对刘先生的三个不同部位肿瘤进行手术、射频消融和化疗,目前其病情已基本稳定。“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能够为患者带来精准化、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这是原来各科室‘单兵作战’所无法达到的。”市一院肿瘤科副主任季枚介绍。
科学防治 多学科诊疗大有可为
在常州,肺癌同样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第一大癌。作为一种“沉默癌”,肺癌发病隐匿,早期多数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肺癌的致病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肺炎疾病等。其中,我国长期肺癌高发与高吸烟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影像学的发展也让肺癌的“早发现”变成可能,以CT为例,其断层图像技术不断发展,从5厘米到1厘米,如今已可做到1毫米的超薄层,从某种意义上也导致肺小结节、肺癌越来越多见。
专家介绍,要提升肺癌治愈率,早筛、早诊、早治仍是主要手段。面对庞大的基础人群和患者数量,多学科联合诊疗大有可为。
“目前,我们的多学科联合诊疗主要以门诊为主,今后要更多地走进病房,参与到住院患者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去。”在张晓膺看来,只有覆盖患者从就诊到治疗乃至术后随访的全过程,才能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效果发挥到最大,也才能为更多肺小结节与肺癌患者带来更精准、更规范的诊疗。
专家提醒,目前年轻人群中肺小结节的发现率较高,但多数都是良性,无需过于担忧。防治肺癌,可以从戒烟、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每年一次胸部CT检查等方面入手;一旦发现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肺部病灶,从而实现治愈,降低肺癌死亡率。
市一院肺小结节与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
门诊时间:每周四14:00
预约方式:市民可通过市一院微信公众号、“常州医保”微信公众号、电话、预约中心现场、自助机等方式进行预约
友情提醒:预约后请按照就诊须知联系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秘书(预约成功后系统会有告知),秘书收集患者资料,联系团队专家,并确定讨论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