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
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23年度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南京大学等57所高校的247个专业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三所在常高校共有10个专业在列。
学士学位授权是指经批准获得的向学位申请人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和权力。学士学位授权包括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和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授权。从2020年9月起,原则上高等学校和本科专业在招收首批本科生的当年申请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之前则是在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当年进行审核。
据了解,我市新增的10个获学士学位授权的专业为:常州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和表演专业;常州工学院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江苏理工学院的机电技术教育、智能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
常州大学表演专业:给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
今年,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表演系首届共有28名学生毕业。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在2019年新设表演系,旨在培养创新性高级应用型表演专业人才。
去年9月,由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指导,江苏省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演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一级导演庄嘉敏执导,常州大学表演专业师生参演的全新版本话剧《家》在苏州保利大剧院首演。
“这是校企合作的成果,也是学生实践的最好舞台。”表演系负责人蔡伟教授告诉记者,“注重实践”贯穿于学生四年的专业培养中。四年来,学生参与演绎了多个剧目,包括《织梦运河》《白云溪上》《月亮与烟火》等,其中诗话剧《月亮与烟火》由师生原创。
众多的剧目均由学生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锤炼了扎实的综合性表演技能。
学生刘子龙是今年应届毕业生之一。“从大一的一张白纸,到如今怀揣着演艺梦想,想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自己,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所收获的成长。”大学四年间,他多次担任剧目男一号。“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平台,能够与演艺界的大咖们同台演绎,很兴奋也备受鼓舞。”虽然还未毕业,刘子龙已参演了多部电视剧和广告的拍摄,目前,他刚完成电视剧《南来北往》的拍摄。
据了解,常大表演专业创办四年来,发展迅速。常州大学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斩获诸多奖项。童劲杰老师指导的戏剧作品《八百标兵奔北坡》、周墨涵老师器乐作品《龙韵》分获特等奖。由影视艺术学院师生创作主演的小歌剧《觅渡》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
常州工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聚焦产业需求,培养龙城工匠人才
碳纤维发展看常州。这几年,常州碳纤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常州碳纤维产业链的发展,并把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作为发展碳纤维产业的重要基地。
作为一所为地服务的地方高校,常州工学院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特色,于2021年底成功申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2022年9月,该专业首批招生40人,着力具有扎实的复合材料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复合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生产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据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常州工学院的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设置。学院聚焦碳纤维低成本化制造和碳纤维新材料研发这两个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累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以上科研、技改项目20余项,共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学生也在应用领域成果颇丰,其中纳米晶型二氧化硅改性碳纤维新材料这一研发成果,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费用100万元。
今年3月,产业学院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以区域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需求为牵引,学校联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共同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这一学院的构建将为学生深入一线实践实习实训,了解行业需求提供更高的平台。”学院教师尹衍军说。
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学院将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产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技术的综合技能。据了解,今年,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计划招生2个班共80人。
江苏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优秀人才
江苏理工学院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及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平台和师资力量,组建了机器人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1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正式招生,目前已有四届在校生,共262人。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依托,兼具自动化、控制工程学科特点,努力建设成综合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
专业开设三年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发展。目前,合作企业有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常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州铭赛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也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形成浓厚的产教融合氛围。同时,双方协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专业教材,建设专业课程,打造专业特色,提升内涵质量。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专业发展迅速。近三年来,专业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承担科研项目28项,到账经费为534.2万元,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常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常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应用基础研究)等。
专业教师以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竞赛的模式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该专业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奖项20项,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8项。
2019级机器人工程专业张嘉诚同学的创业项目在大二时被评为“2021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创业赛最佳项目奖,并获得创业启动资金50万元。“学院老师多方位培养学生,无论是学业深造,还是创新创业。他们不仅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还会提供专业上的指导。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即将毕业的张嘉诚刚以综合排名第六的好成绩顺利考取首都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也在2023年考研中取得了佳绩,顺利前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