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班”又成热门话题。先是清明节前,网传某公司员工节日“被加班”,引来全网围观、声讨。节后首个工作日,《常州日报》报道伊顿常州工厂“不提倡加班”,人均效益反而增加25%。有网友戏称常州工厂蹭“热点”,但大家都说这样的“热点”蹭得好,希望更多的企业来“蹭”。
网络的“热点”,往往是现实的“痛点”。工薪族的“加班之痛”由来已久,其背后有相当复杂的社会背景。从年轻人的“过劳死”,到各种各样的身心俱疲,加班一直是被吐槽最多的话题之一。平心而论,人在职场,工作中难免遇到些临时的、紧急的业务需要处理,“打工人”对这样偶尔的加班完全理解,也会全力配合;很多人也不拒绝那种尊重劳动法的有偿加班。大家最反感的是把突击、冲刺当作常态,美其名曰“狼性文化”,实则是没有必要、无意义、纯内耗的“任性加班”。
因为“任性加班”,生命、健康被透支;因为“任性加班”,亲情、友情受影响;因为“任性加班”,生活质量、兴趣爱好统统打了折……但是,在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面对无休无止的“任性加班”,绝大部分人没有勇气说“不”。这也就不难理解,当经常“被加班”的一族,看到伊顿常州工厂“不提倡加班”时,心情是怎样地激动,纷纷留言:请问这家企业,现在招不招工?
伊顿常州工厂是伊顿电气集团旗下企业之一。以前,员工每月收入中,加班费占的比重很大。但频繁的加班,使一线员工精气神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安全生产风险凸显。更为伤脑筋的是,企业根本留不住人,一线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7%。
问题既然出在“任性加班”,就从“加班”开始改革。新办法改变了薪资收入构成,将月奖与加班费整体打包,把产出、品质和安全放到了首位,“不提倡加班”。试点不到6个月,平均加班时间降了50%,人均效益增长25%。员工加班少了,收入却增加了。“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重“加班”到“不提倡加班”,伊顿常州工厂改变的不仅是薪资构成、考核模式,更是企业经营、发展理念。支撑“多加班”的基本理念,是工作时间与企业产出成正比。而支撑“不提倡加班”的,是工作效率与企业产出成正比。“任性加班”在一些企业屡禁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加班与企业成长画上等号。这些管理者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员工多加班,就能为部门或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客观地讲,在短时间内,尤其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这种“疲劳战”“人海战”,确实能增加产出。但如果让“996”甚至“007”成为常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且不说有违反劳动法的风险,劳动者本身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因为加班剥夺了员工工作以外的其他选项,本身成了不快乐的源泉。这也就是为什么,伊顿常州工厂“不提倡加班”,工作效率却大为提高,因为员工们快乐而工作着,而不是“痛”并工作着。
从根本上讲,“任性加班”在职场如“打不死的小强”,是由于一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员工靠加班加点挤利润,这无疑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伊顿常州工厂的薪资“新政”,正是将这一理念内化为实际行动,运用更科学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的创新活力一齐迸发:一线员工能够对自己当天或当月的产出、收益进行清晰计算,大家由原来的“为企业工作”转变为现在的“为自己工作”。此外,许多团队还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互为援手,协同作业,创新活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加班”“被加班”的任性,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企业有企业的难处,员工有员工的诉求,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来评判。解决“加班”的任性,同样需要科学运用系统思维。首先是要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企业兴旺了,员工才有未来。其次是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产生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上下同心,共同奋斗,企业才有未来。第三是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为主张合法权益的员工撑腰,让突破底线、践踏法律的企业和个人付出代价。
最新的消息是,警方通报网传“被加班”是一场恶作剧,当事企业宣告清白。但愿工薪族们的加班“痛点”,也从此渐行渐远。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加班可以有,但不可以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