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并不喜欢博物馆。博物馆在我心中,隐隐透着点清冷孤傲,无论是一张纸还是一片布,都散发着威严,稍不留神就暴露我的无知。所以我一般不进博物馆,如果非得去,那也是闭着嘴,提着心吊着胆,生怕不小心惊扰了那种难以名状的严肃氛围。
后来我发现,有些人去博物馆纯粹是看热闹。比如我妈,但凡看到里面陈设着很多镶金带银的宝贝,就会觉得自己不虚此行大开眼界,十分欢快满足;再比如我儿子,他更简单,唯一的标准是“漂亮”,只要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就手舞足蹈,一定要跟我分享一下感受,如果不够漂亮,很快就待不住了要嚷嚷去往下一站。当然,很多人去博物馆是看门道。他们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不是压低着声音评头论足、侃侃而谈,就是相视无言但露出会心的一笑。哪怕是一个人去,你也能透过他的言行举止,忍不住把这个人定义为内行,否则怎么能盯着一处地方那么久呢。
而我,经常在博物馆有点手足无措、格格不入的感觉,既没有看热闹的闲心,更没有看门道的水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五年前,我们全家去欧洲生活。
倒不是说我的鉴赏能力获得了提升,而是在欧洲除了山水田园的风光,就是博物馆值得一游。比如你去探寻苏黎世建于1534年的圣彼得大教堂,传说教堂塔钟楼上有欧洲最大的教堂钟指针盘。虽然“欧洲最大”对于来自中国的你而言没有什么震撼力,但顺着吱嘎吱嘎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时,那些迫不及待要投放到你眼中的老旧物品和事无巨细的介绍还是会让你有点惊异。你原本只是来看个钟,但这些历史物件絮絮叨叨地述说你脚踏的这块土地的来龙去脉,顺便还介绍了一下城市的发展。这种叙事方式像是拉家常,是不疾不徐的,也是平易近人的。
这一下打开了我对博物馆的认知。它不一定必须是阳春白雪,也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此后我发现,相比于圣彼得大教堂,苏黎世大教堂中有更多的展览,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尽管语言并不是很通,跟参观国内的博物馆相比,我对内容更加一知半解,但是我有点体会到“看热闹”的乐趣了。
将“看热闹”发挥到高潮的是巴黎之行。置身于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中,不得不说内心是震撼的。虽然我没有看到全部40万件藏品,但是在雕像馆、绘画馆中体会到了“流连忘返”。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大部分雕像没有设置任何防护距离,都触手可及。绘画馆更是不得了,《蒙娜丽莎》被挤得水泄不通,我因为没有勇气跻身如此庞大的人流,最终错失。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有那么多其他伟大的作品可以让人一饱眼福。与卢浮宫相比,奥赛博物馆也不遑多让,我喜欢的雷诺阿、莫奈、塞尚等,在这边光芒更甚。与瑞士相比,巴黎的博物馆花团锦簇、熠熠生辉,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让人的每个细胞都在发出阵阵欢呼喝彩。
及至去了巴塞罗那,我对博物馆的印象变得更为复杂了,不止是“看热闹”,还不自觉地产生了思想的起伏。可以说,整个巴塞罗那都打上了一个人的烙印。这是一个如此富有争议的人,有人说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也有人对他的设计嗤之以鼻。1877年,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时,曾引起很大争议。虽然方案最后通过了,但建筑学校的校长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
我听建筑学的博士们说,安东尼奥·高迪身上至今仍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巴塞罗那变成了一家超级博物馆。随便打开哪家旅行网站,推荐的巴塞罗那几大景点几乎全都出自高迪之手。米拉之家(CASA MILA)、圣家堂(SAGRADA FAMILIA)、古埃尔公园(GUELL PARK)、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O)……这些建筑的色彩和线条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一个人,一座城。这座城因为这个人而光辉夺目,这个人因为这座城而流芳百世。
再之后我们回国了,遇上了疫情。我发现,即使是疫情,也没有阻止我和博物馆的相遇。我和同事去长沙出差的时候,由于项目方临时变卦,令原本排满的行程空出来半天,“去哪儿”上面一查,附近最值得一去的是湖南省博物馆。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赶过去了,不但有幸一睹辛追夫人的风采,还领略到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令人惊叹的丝织品。令人惊喜的是,博物馆附近的茶颜悦色排队也没到想象中那么严重,走的时候竟然还能喝上了一口。
我回常州,朋友跟我约玩的地方竟然是常州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以外乡人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出生地,我略带羞愧更是充满惊喜。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展览内容,我看到的都令我觉得骄傲。它端庄大气又生动活泼,我在过去的那么久错过它,是我的损失。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博物馆把过去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也把现代的艺术、先进的科技描绘给我们看,它为了所有人而存在着。它既有历史也有未来,既古老又新鲜,既可以雅也可以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就像一颗夜明珠,悄无声息、一点一滴地照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身与心在疲惫和琐碎中有一处静谧的安放,让我们在被喧嚣和压力淹没时有一线喘息,甚至让我们在才思枯竭之际能寻得一份灵感。
时至今日,我去博物馆依然不会“看门道”,但我很感激,人生的不同阶段,一直在与博物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