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古稀的我,因为办了个阳光培训中心,一不小心,从2008年起,“夕阳”竟一连红了好几度。
2008年,我被评为钟楼区关爱职工的“十佳企业家”之一;
2009年,“阳光”被常州市教育局经过严苛评估成为全市民办培训机构第一家A级学校;
2010年,我被提名“常州市十佳有为老人”;
2011年,更风光了:居然当上了钟楼区第九届党代会代表。
我也能去参加区党代会?说实在话,老朽在职时,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了大半辈子,也从没这么荣耀过。退休了,为啥倒能享如此殊荣呢?当时,当如此炫目的光环罩到头上时,我还懵懂着哩。事后,据南大街双桂坊社区时任党委书记任鸽透露了些许内情,我才如梦方醒:党代会代表这一个名额,原来这么珍贵!
南大街的双桂坊社区,地处南大街步行街闹市中心,北临延陵西路,南起青果巷,占地面积虽仅0.42平方公里,却是全市商业最繁华人口最拥挤工商企业最多的社区之一。该社区管辖着1800多个企业,有头有脸、经营有术、管理有方的企业或基层党组织领导一抓一大把;而上级分配给双桂坊社区党代会代表的名额总共就两个,其中一个是戴帽下达、指定给一个明星企业的。所以,社区能支配的唯一的一个名额,党委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任鸽书记最后拍板,给了我这个“阳光”党支书了。
任书记向时任南大街党工委书记霍建惠汇报了“阳光”蹊径独创、一帜独树的情况后,霍书记也当即表态:既然“阳光”是这么特殊的社会组织,不仅要把这个党代会代表名额给他们,还应在全街道推广他们的宝贵经验。
任书记眼里的蹊径独创和一帜独树,究竟“独”在哪里呢?
那是我2000年当《翠苑》杂志主编时,把当时被称为城市“边缘人”的打工族群体纳入了《翠苑》读者和作者的范畴,专门为他们创办了刊中刊《漂泊驿站》,发动他们写自己的故事,读自己的文章,没想到效果奇佳。这一招,不仅大大拓宽了读者面,而且挖掘出一批踊跃撰稿投稿的打工族作者。
我为了密切和打工族作者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漂泊驿站》的办刊质量,于2000年10月28日假座“一壶茶”的茶楼大厅,召开了一次有20多位打工族作者参加的座谈会。然而,会议开到一半就跑题了,变成了打工族们的诉苦会。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工朋友几乎人人都有一段苦难史,个个都有一本不幸的过早辍学账。在会上,有的大声疾呼,有的痛哭流涕,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期盼有那么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能让他们重圆求学梦,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写作水准。听着听着,我的心被他们融化了,俘虏了,情不自禁,即兴表态说:只要有可能,我退休后就办一所能让你们重圆求学梦的业余学校。这么一句即兴承诺,不仅激起了与会作者经久不息的掌声,更惹出会后此起彼伏的阵阵涟漪:我的承诺,在打工族群体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从那时开始到2001年春节后的数月内,有打电话或上门到杂志社咨询的,有打电话到常州日报或常州电台询问信息的,有专门写信给我本人的,方式不同,渠道各异,但九九归一,都是同一内容:“陈主编答应的业余学校何时能开出来?”
这就真有点骑虎难下了。办学校?我既无资金,又无校舍,更无任何办学经验,哪能说办就办?不办?犹如泼出去的水,既承诺了怎能收回?
只能一心一意筹备办学了。
在时任市教委主任汪鹤鸣、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陈建新、随后的市教育局局长居丽琴、时任省常中校长王定新以及李音强、栗蔚菁、徐富清、周美旭、周平、陈彩云、朱永芝等诸多朋友的鼎力相助下,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筹备,终于在当年的12月9日诞生了阳光培训中心。“阳光”的办学宗旨是为打工者们重圆求学梦提升文化素养,以利于他们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用时任市教委主任汪鹤鸣的话说,这是我市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首创。
其实,我和我老伴两人一生公职,靠薪水养家,几乎没有积蓄。办学之初,没有家底,“阳光”弱小拮据到什么程度?连我坐的办公桌和椅子都是借来的,全部财产就是新装的一部电话机。然而,当时我和自愿走进“阳光”的老师们,都用火一般的热情温暖着弱势群体。“阳光”开设的小学语文补习班(其实就是扫盲班)、英语初级班、电脑基础班和文学欣赏与写作班都是为了解“打工仔”们的燃眉之急;程度参差不齐,就一对一教学,包教包会;让学员自定上课时间,随到随教;一年半载没空,学籍仍然保留,等到有空,还可以来继续学;各门学科一学期只收一两百元,对生活拮据的,还可以减免学费直至全免……
就这样,经“阳光”熏陶而自立自强的数以千计的“打工仔”,相当一部分都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进修了研究生,有的被单位公派出国深造,有的当了老板经理,有的出版了长篇小说并加入了市作家协会,为数众多的也从一天工作十几小时的蓝领摇身一变进入了白领阶层。
“阳光”办学不为赢利,但是办学出发点再好,社会效益再好,老是赔钱总是难以为继的。在市教育局陆金林副处长的关心和启迪下,为了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陆续引进了一些面向孩子的课外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是有赢利的,这就叫堤内损失堤外补,从而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新台阶。少儿培训启动前,我们对招收中小学生的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了访问和调查,发现这些培训机构的办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没有适合课外培训着眼素质教育的专用教材,只不过雇佣两三个人在那儿报报名,租几间教室上上课,到全日制学校请一些老师帮帮忙,炒炒冷饭,做做试卷,纯属补课性质的“课堂搬家”。“阳光”从一开始就摒弃这种纯粹赚钱的商业行为,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坚持引进能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适合课外培训的专用教材,它必须不同于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的现行教材,而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兴趣培养为前提”的教育品牌。
其次,为了确保品牌教育的卓有成效,我们还摒弃了单靠聘请兼职教师的“借鸡生蛋”做法,而不遗余力地打造专职教师队伍。因为专职教师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归属感强,相对稳定,能为学生提供超值服务,综合素质和专项业务能力提高的空间很大。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耳顺玩“阳光”,没想到玩出了当时全市规模最大分校最多学员人数最为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到2012年,“阳光”已经拥有12个分部近百名教职工、近5000名学员同时受教的集团性培训机构。
除此以外,我在办学过程中,还创造了全市所有培训机构(包括公办机构)中的六个“第一”或“唯一”。
一、在本世纪之初,在我们常州人还不知道“速读速记”为何物之时,我从2002年春季起就第一个吃螃蟹,开了能快速开发学员阅读和记忆能力的速读速记课。
二、2006年元月24日,“阳光”开了全市第一个读经诵典的国学校外培训班,引得新闻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三、当时全市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几乎都成了“阳光”顾问。常州有两位被国务院命名为“终身教授”的教育家杨裕前和邱学华,他们先后都很乐意地受聘为“阳光”顾问。此外,还有市教研室副主任潘克勤、资深教研员蒋家义、特级教师唐子黔、周美旭和“阳光”前副校长徐富清等都是实打实为“阳光”出力的顾问。这在全市的培训机构中是绝无仅有的。
四、全市唯一一家党政工组织齐全的社会办学机构。2008年4月21日,“阳光”成立了全市社会办学机构中第一个工会(实际也是唯一的工会);2009年6月1日,“阳光”又成立了党支部,而且在几年之内先后发展了四名新党员(刘曼菁、卢国芬、杨巧云和王丽莉)。
五、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公开或内部教学用书(含课外读物),全市所有社会办学机构中独一无二。其中有《文学欣赏与写作》内部教程、《国学启蒙读本》共九册(内部教程)、《苏东坡的常州情缘》《汉文化启蒙·成语识字》《汉文化启蒙·成语接龙》共三册、《七色光数学思维训练》一套五册教程、《七色光汉语语音启蒙读本》《我的作文最出彩》。
六、从2014年到2015年,“阳光”独家出资,举办了一项深感自豪的大活动,即“苏东坡诗词听写暨朗诵大赛”。这次共斥资八万元。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跨年度热闹了好几个月,有50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
一肩风一肩雨,阳光总在风雨后。可以说,我办“阳光”的15年,确曾做到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语),直到2016年“二次退休”,才开始乐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