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一网统管,打造数字常州“最强大脑”

日期:04-09
字号:
版面: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葛新亮

走进常州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常治慧”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大屏上,节点闪烁、数据流动,它集远程调度、视频会议、会商研判、应急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汇集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安全治理四大领域39个示范应用场景。

作为城市运行的“大脑中枢”,常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项目,致力于打造“一网感知态势、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的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城市运行一张网、高效处置一件事”。

数据共享,建成数字政府“四梁八柱”

对一辆危化品运输车的管理,可以精细到怎样的程度?

据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135家“两客一危”运输企业的4049台车辆全部纳入“一网统管”后,事故发生率不断下降,去年道路运输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48.6%、36.6%。

这是我市着力推进“一网统管”、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建成的应用场景之一。根据“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和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意见》,我市已初步构建了“一网统管”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四梁八柱”。

具体而言,“一网统管”项目已建成“一基座+一平台+N场景”框架体系,通过20000台标准云主机接入94亿条数据,“常治慧”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安全治理四大领域建设了39个示范应用场景。

市城运中心作为“一网统管”的指挥中枢,不断汇聚数据、更新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综合态势、政务服务、产业经济、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场景,以“一张网”的形式展示城市运行态势,打造集事件预警、处置、联动指挥于一体的管理中枢,推动城市运行向“智慧化”转变。

丰富场景,实现城市治理“可管、可控”

“一网统管”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联通,实现“可感、可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实现城市治理“可管、可控”。

依托精品街道建设,龙虎塘街道在部分道路安装了高清摄像头,通过常州市容环卫责任区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车辆违章停放等情况,并由系统自动派单实现整改。这一做法是“一网统管”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市城管局着眼全市城市运行一体化,大力推行精品街道“平台+应用”模式,从试点时的9条道路已经推广到全市63个乡镇街道、146条道路,今年将扩大到200条以上。

“常治慧”城市运行指挥平台以“数字管理员”的角色,分布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地解决问题,有效解决民生服务领域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今年,市城运中心还将进一步深化和新增建设37个示范应用场景,到2024年将接入100个以上行业智慧应用、建成60个以上多跨示范应用场景。

创新应用,助力基层治理提优增效

如何更好地发挥“一网统管”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基层负担,更好服务群众,是关键所在。

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类系统繁多且彼此孤立,为基层工作带来了沉重的“数据负担”。常州“一网统管”项目创新打造集约办公平台,基层工作人员只进一个平台、只记一个账户,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连接,为基层工作“松绑”。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加快构建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联动、五级响应的联动指挥体系,打造事件受理中心、处置中心、分析中心、预警中心、考核中心五大中心,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事件的协调,全面提升事件处置效能。

“一网统管”并不只是把数据整合起来,将管理搬到网上,更重要的是治理模式的重塑。今后,随着平台的升级,我市将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界限,建设集约高效的智能中枢、标准统一的数字底座。到2024年,我市将建成系统完备的“基座+平台+场景”架构,基本形成“全域感知、全程协同、全时响应”的市域治理网络,推动城市治理由“人防人治”向“智防智治”转变,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