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名叫《东京八平米》的书风很大。至于内容,我个人觉得通俗易懂,特别是作者吉井忍作为日籍华语作家,曾经留学中国成都,并在上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她的文字,国人读来备感亲切。
日本国土交通省曾计算出一个“最低居住面积水准”,结果显示,为了享受“健康而有文化水平的生活”,单身者要住在25平方米以上的房间,两个人一起住的标准则是30平方米以上。2017年,吉井忍从北京搬回东京,住进面积只有8平方米的房间,到《东京八平米》付梓出版,一晃就是五年。吉井忍在书中写道:“之前我在北京,城市空间巨大,过马路都要花很长的时间,一天的安排没办法塞很多事情,能做到两件事情就不错。东京也不小,不过交通地铁很方便,生活起来便利很多……在东京这种多功能性的城市,没有洗澡间,没有洗衣机,没有冰箱,也不成太大问题。”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的国内博主这么多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些博主普遍生活或曾经生活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既承受着高房价的压力,又享受着大都会丰富的生活,与吉井忍感同身受。回想起来,我在上海也蜗居过很长一段时间,学生时代住宿舍,工作后住浦东张江的人才公寓——几个青春少艾的女士,居然能在人均8平方米不到的宿舍存放下一年四季的衣物,简直就是个奇迹!上海作家毛利则在一篇博文中直言不讳地笑侃:大城市才更需要简朴的生活——因为房价太贵了,看完售楼处再逛商场,完全没有购物欲望——为什么要买2000元一件的真丝衬衣呢?5000件衣服可就是1000万元了啊!
再看吉井忍,因为只住8平方米,省下来很多房租,多了很多享受。譬如,在某个夏天,她直接飞到海参崴避暑,体验清晨站在海参崴的海边喝咖啡的快乐。吉井忍的“8平方米经济学”让人见识到一种新鲜活力的生活模式:省下来的昂贵房租,可以腾挪用于都市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无独有偶。日本摄影家、作家都筑响一在《东京风格》中图文并茂例举了多个“蜗居”东京的案例,其中,租住在8平方米甚至8平方米以下的“东漂”比比皆是。虽然《东京风格》直到2019年才在国内出版,但日文原版早在1992年就写好了。都筑响一在《东京风格》的前言中写道:“《东京风格》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人们,我们实际居住并生活的真正‘东京风格’究竟是什么模样……这种‘座舱式’的生活空间,才是我们挚爱的惬意之所。”引人思考的是,在差不多30年前的1992年,都筑响一就在书中大胆预测:“世界经济将会越来越不景气,将来会有很多人失去物质上的余裕。这种狭小空间的惬意生活术,说不定反而是种极有远见的技能。”
果然,30年后,都筑响一又是为吉井忍拍摄图片,又是为《东京八平米》作序——但假使让我重回魔都8平方米的生活,我估计未必过得下去——虽然魔都的生活丰富多彩,去安福路看一场新锐话剧,花费可能仅是一杯咖啡的钱,但支撑这种生活的成本,或许正是宝贵的青春。
所幸,中国地大物博,我们不必如韩国人、日本人一样“被动”集聚在首尔、东京。北京、上海居不易,可以去杭州、苏州,再不济,还有桂林、大理,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