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制定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日期:03-31
力争到2025年,实现适龄特需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全覆盖,3至6岁特需儿童入园率达到85%,特需学生高中阶段受教育率达到80%……3月20日,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发改委、常州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制定了常州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推动常州市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提高特需学生教育普及程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有7所公办特教学校,199所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市有2300余名特需孩子,其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535人。
确保特殊教育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市特殊教育实现从学前到高中全免费。2023年—2025年,我市将提高特需学生教育普及程度——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向学前和高中两头延伸,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入园率,特需儿童就近入园。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市于2020年开通了“常州特教在线”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建和共享,为全面掌握残疾儿童的发生情况和服务需求,提供多方位支持和精准化服务。今年,我市将升级此平台,完善系统平台应用功能,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专业力量,实现残疾儿童基础数据的整合。
重点发展特需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各地将依托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教育融合资源中心,支持普通高中、普通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让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特需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中等职业教育。
提升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随着特殊儿童家庭的需求不断增长,提升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迫在眉睫。因此,促进医康教融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融合教育课程调整与教学、规范送教上门课程与教学等措施被写入了三年行动计划。
据了解,医康教融合将由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建设融合教育各障碍类别研究工作室,为每一个残疾儿童青少年建立数字化的“一人一案”,将康复、保健服务方案纳入残疾儿童青少年个别化教育计划。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将教育和康复内容融入综合化、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以普特融合为导向、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精准制定并实施课程与教学计划,重视情境教学,形成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
此外,多部门将联合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康复机构建设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各地将依托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康复机构全覆盖。
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
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培养一批适应特殊教育需要、具有职业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加强师资配备,各校将配足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等,初中还可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职业技术教师。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特殊教育教师将实行资质培训与考试制度。通过分级分类专题培训、骨干培养项目和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快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养,重点提升普通学校专职特教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特教班教师和相关教辅人员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目前,全市有331名取得省级考核合格证的融合教育资源教师。
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政府也将在职称评聘、津贴补助等方面进行倾斜,保障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