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斐 庄奕
“1、2、3,音乐起……”3月23日上午9点,常州市轮椅舞蹈队的11位成员来到市残联,和往常一样开始排练。
为迎接4年一度的全市残疾人艺术汇演评选,轮椅舞蹈队邀请了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编排了一支劲舞《最美的期待》。
悠扬的音乐溢满了整个排练厅。轮椅如蝴蝶般轻盈地旋转、侧轮、转圈……老师时不时俯下身子半蹲着纠正队员们的动作。看着他们从容“驾驭”着轮椅,队伍的召集人匡元庆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30名残疾人组成“舞蹈天团”
轮椅舞蹈队成员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是脊髓损伤患者或重度儿麻后遗症患者。召集人匡元庆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对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艰难一直深有体会。2017年7月,他个人出资3万元,创立了“天宁区方心公益援助社”,旨在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康复培训、心理疏导、技能训练、生活护理、活动娱乐等服务。
匡元庆说,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只能与轮椅或床榻相伴,他们被生理、心理问题困扰,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看着他们眼中的无助和迷茫,匡元庆萌生了建立一支轮椅舞蹈队的想法。他认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是外化、开放的,只要他们勇敢地破“壳”而出,就能迈向新生活。
匡元庆的决定得到了市残联的鼓励和支持。2018年7月,这支从零开始、成员没有任何基础的“舞蹈天团”正式成立。
勇敢追梦迎来高光时刻
轮椅舞蹈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英国兴起,它的舞蹈标准、节奏要求与健全人无异。但和健全人不一样的是,轮椅舞蹈队员要完全依靠上臂和腰部的力量。健全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动作,他们却很难做出来或做不到位。
尽管很难,队员们却没有一个放弃。匡元庆至今记得团队的高光时刻:2021年,轮椅舞蹈队代表我市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轮椅舞蹈比赛,在拉丁舞项目中获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
好成绩的背后是长达数月的艰苦排练。参加这场比赛的刘泉琴、刘燕平、戴维营、孙国伟,平均年龄超过50岁。排练时恰好是大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半,他们每天在排练厅里挥汗如雨,练熟基础舞蹈动作后就开始练习转圈、侧轮、翘轮等高难度动作。一开始练习转圈时,他们会头晕恶心,几十圈转下来,如掌握不好重心就会从轮椅上摔出去。做翘轮(让轮椅的前轮抬起)这个动作时,一旦掌握不好力量,整个人更是会往后仰导致后脑勺着地。这几个月里,匡元庆始终在一旁陪伴,他们究竟摔了多少跤,他已经数不清了,但队员们在舞台上充满激情的表演仿佛还在眼前。
特殊舞者“舞”出精彩人生
每年,轮椅舞蹈队都会排练2—3个节目;每周,队员们风雨无阻地参加排练。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团队里,他们有了面对现实、融入社会的动力和勇气。除了练舞、参赛、公益表演,他们还一起旅游,在名山大川中放飞自我。
这些年来,匡元庆带着轮椅舞蹈队的队员们乘高铁、坐飞机,到过无锡、南京、上海、苏州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和地点合适,队员们就会用舞蹈展示自我。前几年,队员们到山东青岛旅游时,在五四广场表演了《生命的河》。这支抒情、感人的舞蹈,表达了在逆境中生命的不屈与昂扬。表演完后,现场掌声雷动,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骄傲。
匡元庆说,这群轮椅上的特殊舞者,用舞姿宣告,他们可以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