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日期:03-29
字号:
版面:第A05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强国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石,由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江苏作为农业大省、科技强省,总书记更是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重要农产品保供提质是前提

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整体的艰巨性、复杂性。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立足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实,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然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由于各地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各地农业生产地域特色鲜明,这使得各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呈现多样性。

加强科技和品牌建设是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可以强化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联,激发农业全产业链的新理念、新业态和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安全是总书记关注的重点,他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农业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品牌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高品质差异化的品牌有利于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数字赋能农业科技装备是关键突破口

农业科技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当前,农业现代化正向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陆续出现了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农业,并引发农业经营模式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数字化农业科技装备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单要素思维,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践中,数字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是应对我国农村老龄化、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持续深入地推进农业数字化进程,加强生产链前端的研发布局、促进跨学科合作,以数字赋能农业科技装备为突破口,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人才强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模式、新业态,对农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就农业专业人才队伍而言,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还需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首先,用好用活现有农业人才队伍。通过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分类评价各种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给予适当的岗位和荣誉,奖励长期服务农业农村事业的人才。其次,积极利用各类政策培养和招引农业高端人才。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这需要我们深化农科教融合,协力打造农业科技人才培育的“孵化器”,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涉农科技企业等积极开展农业高端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最后,通过涉农企业、平台培养留住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各项人才奖励,采取研发贡献直接挂钩的分配方式,提升其工资收入水平,激发科研人才潜心农业的动力。

新时代,常州着眼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常州农业生产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拥有水稻、生猪、家禽、河蟹、青虾等区域育种集群,形成了独特的常州种业现象,高效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3.7%,建造了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同时,常州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58家,拥有涉农科技创新平台20个,通过“龙城英才计划”等政策,常州培养和招引了一大批高端农业人才,为本地农业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总体而言,常州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未来,常州仍旧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确保重要农产品的保供提质。同时,常州应积极利用农业科技装备的基础优势,加大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引进和合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构建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数字生态。此外,我们应正视目前农业人才的收入和生活保障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的现实,学习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经验,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保障措施,为投身常州农业发展的人才提供更为优厚的补贴,促进常州农业现代化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