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霅煜 刘华联) “谢谢你们的高效抢救,帮我家老头子捡回了一条命!”3月16日,在市一院消化内科病房,王阿姨感激万分。
3月8日,王阿姨买菜回家后发现老伴不见了,全家出门寻找,最终在小区附近的公园内找到了。“回家,回家……”老伴赵大爷不停在公园里转悠。“当时,一看老伴那个样子,我就知道他又发病了!”王阿姨当机立断,把赵大爷送到市一院就诊。
赵大爷今年72岁,患有乙肝30多年,如今已经出现了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经消化内科医生诊断,这次是发生了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出现了意识错乱,还伴随有轻微的行为、语言混乱。“血氨指标高出正常范围,住院期间还出现暗红色的血便,并口吐鲜血伴血块约1000毫升,病情非常凶险。我们立即开展抢救,心电血压监护、扩容补液、配血输血……全力保障患者健康。”消化内科主任陈建平回忆。
在医护人员及时、高效的救治下,赵大爷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考虑赵大爷随时可能再次大出血,低血容量休克容易危及生命,陈建平建议开展内镜下聚桂醇硬化止血治疗,通过精准止血解除出血风险。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静脉滴注降血氨药、止血药,加强全方位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3月16日,经评估没有出血风险且神志清晰,赵大爷顺利出院。
3月18日是第23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据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约9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
专家提醒,市民平时要爱肝护肝,养成早睡早起、不熬夜的生活规定,适量开展运动,促进体内循环。早期发现肝脏问题需定期复查,在肝硬化期一旦出现语言行为紊乱、意识障碍,以及出现黑便、呕血、感染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链接
从病毒感染发展到肝癌,大致会经历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有乙肝携带的患者,定期复查,专科就诊,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一直进展,最终发展为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一旦发生肝硬化,就意味着肝病进入了终末阶段,若不积极诊断治疗,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症、门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
在我国,大多数肝硬化由慢性乙肝引起。此外,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也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发病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