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时候,一个朋友的姐姐是学医的,有一次大家聊天时,她讲到,姐姐过年回家时,总有亲戚向她问这问那的。亲戚走后,姐姐就会暗暗向她吐槽:“医生也不能听着描述就知道你是什么病啊。他们得去做检查,然后拿着报告来问我才行。”
值得庆幸的是,我学的专业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一般人听到“大气科学”这个专业时,常常并不清楚它是做什么的。其次,当你向对方解释这个专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未来天气的预测时,很少有人会继续追问你诸如“明天是什么天气”这样的问题。似乎在大多数人心中,每个医生都需要拥有扁鹊一样的业务水平,看一眼对方就能得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则深”的结论;而对气象预报员,却好像没有人要求他们拥有观云测天的能力。不过确实,目前来说,我没见过任何一个本专业的同学声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相反,出门不带雨伞导致被困在食堂无法离开的同学倒是见过不少。
不过,曾有一位专业课老师当真向我们分享过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你们应该拿出电脑,告诉他,我需要下载一些实况数据,在进行了天气形势分析后,才能告诉你结论。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因为嫌麻烦而不再继续追问了。”
但老师的话其实并不全对,至少对我来说,即使看着当前的天气形势图,我仍然很难说出某地未来的天气。记得当初上实习课,我总是先在系统中调出EC的模式结果(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预报性能最好的数值预报模式),看看在未来的24小时内,模式在南京地区有没有预报出降水,然后再根据模式预报结果,对着现在的观测资料以及模式预报的未来风场、温度场、气压场等,寻找一切能导致模式预报结果的蛛丝马迹,最后在报告上一本正经地写道,“由观测场的850hPa风场可知,低层存在切变线和风场的辐合,有利于未来南京地区上空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再结合该层丰沛的水汽可知,水汽的辐合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发展,导致降水的产生。因此,今日12点至15点,常州地区会有降水产生,雨量为中雨量级”。看着为了交作业而编撰的实习报告,我常不禁感谢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它让我不必经历只能对着观测资料努力揣测未来天气发展的时代。因而,我也常常感叹,假如情况允许,我倒很愿意在报告上直接写上,“由EC模式预报结果知,今日12点至15点常州地区有中雨”。
但是,从自我安慰的角度来说,我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抱歉。毕竟,既然医生离开了检查报告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那也便没必要要求我们不借助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做独立的天气预测。毕竟,大众认知里能妙手回春的医术尚且需要借助诸多现代科技的力量工作,被调侃为预报准确率仅略高于算卦的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呢?当然,兴许一些老师不会同意我的观点。记得学校一位曾在气象局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教授就说过,许多老一辈预报员,没有学过一天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对天气背后的物理过程也是一知半解,但就是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做到了看着当前天气图就能把未来天气报得相当准确的壮举。并且,教授还在最后补了一句,“哪像现在的学生,没了数值预报结果就什么也不会报了”。
现在回想起来,天天靠读PPT上课的老师们,其实完全没有资格这么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