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前几天在某个群里浏览,见两个我不熟悉的号在聊关于情人节的话题。有号插了句话,却被毫不犹豫(可能她们彼此熟悉吧)地怼了回去:“50后的大姐,别凑情人节的趣了,回家等着过妇女节吧。”让同是50后的我惊了一下,原来已经老得连谈论情人节的资格都没有了!
细思之,节日的确是有年龄属性的。儿童节、青年节、劳动节……于我都已过时,剩下的,也就仅有性别属性的妇女节了。
也许是职业习惯,一说到妇女节,首先便想到男女平等。但究竟什么是平等,却一直没找到真正的答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权威解释是“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到”。于是便有了以干原为男同志所干重体力活为荣的铁姑娘,且成了一种时尚。
80年代思想解放,读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才发现这种认识很是偏颇。
从内涵来说,“平等”和“一样”,是不同的概念。譬如你穿了一件和我花色相同的衣服(哪怕它们式样不同),或者我穿了一件和你式样相同的衣服(哪怕它们花色不同),甚至颜色式样都不同但花型一样的衣服,都会脱口而出,怎么一样的?所以“一样”更多强调的,是外观上的某些相同而不及其余。
而平等的要求却是内在的。人和人的平等,是以人和人之间的客观差别为前提的,没有这种差别,也就没有平等的需求。因此,所谓“平等”,只能是权利(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如话语权、选举权等)的平等。具体到男女平等,以夫妻之间为例,平等只是说在家庭事务上双方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有事大家商量着办,谁有道理听谁的或者商量出一个综合双方意见的新办法。而非一张桌子你擦半边我擦半边便平等。
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女工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选举权,到第二年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大会把每年3月8日定为妇女节起,三八节就是女性争取自己基本权利的日子。
那种把女人干力不能胜的重活谓之平等的说法,其实是对女性权利的蔑视,是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我有个表姐,在农村时便和最强壮的男人挑一样重的担,被评为甲等甲级劳动力,她很是以此为荣。后来招工到供电局,也和男人一样当外线工,整天在高高的电杆上爬上爬下,被家人呼为野山猢狲,其女性生理特点被长期忽视……她40来岁便病故了。不能绝对地说,这个工种必然导致了她的早亡,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男权社会里掌握话语权的男性优越感和她内心深处的女性自卑感合谋伤害到了她。
至于按上级规定百分比培养女干部,貌似平等,其实是对女性道德才情的轻视,并且为权色交易留下了可乘之机。考虑到歧视女性的历史惯性,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干部职位对任职者德能勤绩诸方面的要求,对拟任者进行全面考察,除特殊工种(以不伤害女性身体为前提)对性别的限制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女性。
男女差异的存在,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所谓平等既非让女性雄化为铁姑娘,也非让男性雌化成伪娘们,否则,这个世界也太无趣了。
同时还应看到,作为人类的一员,男性女性都还有着其他多重身份。当不同的种族、不同国家的公民、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贫富之间、官民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不平等仍然随处可见时,作为实现人类全面平等的一个环节,男女平等事实上无法单独实现。但这不是我们不努力争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