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未来教育供求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带来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是学校出现招生困难,部分会倒闭;另一方面,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自然而然就要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会缩小,生师比也相应降低,老师转向更关注每个个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未来升学会变得更容易,学生也不需要那么紧张,我们在教育的节奏上也会把控得更好一些,学生也从单纯关注分数和排名转向关注知识本身,不再需要陷入各种竞赛的怪圈中,这有利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校数量减少的同时,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乔锦忠
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引发了金融从业人员的注意。3500多字的文章中,16次点名金融。其中还有高度引人关注的表述,比如“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金融领域涉及面很广,而且行业特殊,专业壁垒高,利益输送的方式多种多样,且不易追查。必须坚持穿透式审查调查,积极适应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的新态势,自觉树立穿透式观念,强化大数据思维、整体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发现问题线索,还原事实真相,揭开披着“市场化”“专业化”操作外衣的伪装和掩饰。
——佟西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出一个观点——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引起了很多关注。虽然一位体制内官员劝导年轻人不要迷恋体制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是倪委员说出了一个真相: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进入体制内作为择业目标。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择业观单一当然是有害的,但仅仅把矛头指向年轻人,既不客观也不厚道。简单归因、一味批评可能很“过瘾”,却很难说到年轻人心坎里,更奢谈带来实质性改变。就眼前来说,加速经济复苏,稳企稳岗,让社会活力回归,是最重要的一环。前几年,不少行业都面临自己的困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劲头没有以往那么足。现在复苏脚步加快,各种积极信号释放。如果创业的试错成本回归正常阈值,相信“央国政”热会自然消退。
——张萍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提出,“超前学习”必须严厉禁止、严肃查处。张志勇委员说,有的初中提前一年、高中甚至提前两年结束新课,用于复习备考,导致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成为所谓的“差生”。必须给“超前学习”及时刹车,不能纵容它信马由缰。因为“超前学习”本质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而是对中考、高考进行特训,成绩可能明显提高了,但透支的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热爱、素质能力的提升。要知道,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的“跑马场”,也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竞争。全民竞赛的“超前学习”,最终没有赢家。
——陈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