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琛
经过过去一年理财产品的“破净”洗礼,投资者的心态更加趋于稳健。不亏就是赢,成为众多投资人的底线。在这样的市场心态下,目前的理财市场上有哪些新花样呢?
混合估值法:
应运而生,市场新宠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包括工银理财、兴银理财、浦银理财等。据介绍,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是指两种估值方式(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相结合,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部分资产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的理财产品。
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正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稳健类产品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受到市场热捧。不过,混合估值产品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当持仓的债券出现发行人违约等事件时,管理人需及时进行处理,这些违规情况同样会影响产品净值。同时,很多混合估值产品封闭期较长,不适合对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以工银理财旗下的首只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恒睿睿益固收增强封闭式理财产品为例,产品期限为511天,风险等级为PR2,产品设计采用混合估值法,产品投向的60%—80%固收资产以持有到期为投资目标,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效降低产品净值波动;20%—40%资产以灵活交易为投资目标,采用市值法估值,通过调整久期或波段操作充分抓住市场机会;0—10%权益及衍生品类资产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以低波动优先股作为优质打底资产,辅以量化策略,通过增强版固收投资进行收益增厚。
大额存单:
高息难觅,一单难求
受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的影响,稳健收益的大额存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占比最高的是3年期大额存单,如2022年4月新发的大额存单中3年期的达到41.50%。事实上,自去年存款利息下调以来,大额存单的收益也随之下降。特别是近年受青睐的按月计息型大额存单品种,已经“绝迹江湖”。
一般来说,大额存单的收益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40%,定期存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上浮30%左右。大额存单有更高的收益率,并且可以转让流通。有业内人士分析,经过2022年的波动,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知、对自身需求的认知等都有了新的感悟。随着2023年经济逐步复苏,大额存单利率的下调空间已经不多。银行理财产品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美元存款:
利率“狂飙”,存在风险
随着美元加息,利率过5%的美元理财产品又出现了。不过,高利率的美元存款产品通常需要去柜台办理。线下美元存款的利率,会在网上挂牌利率的基础上有一定上浮,不同银行、不同地区、不同起存金额的利率优惠都不相同,目前最高能到5.5%左右。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你本来就有配置美元的需求,如留学等,可以趁着高利率薅一波羊毛;如果只是看中“高利率”特地换汇,并不划算。因为有很大概率赚了利息,赔了汇率。从历史数据来看,2015年汇率改革之后,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大致在6.2—7.3的区间波动。破7的次数并不多,持续时间也很短。假设在去年汇率7.3的时候换了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3000元;一年后汇率是6.7,1万美元只能换回67000元人民币,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汇率损失就有6000元。即便买入利率为5%的存款,赚到500美元利息,折合人民币3350元,最后还是损失了2650元。所以,纯粹为了高利率临时换汇,很可能会亏掉本金,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