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3月3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乡村振兴大会召开,提出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532”发展战略的底板支撑。3月4日常州经开区作风建设大会提出,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坚定不移将“三改”进行到底。
本报特推出“振兴路上”栏目,展现新产业、新平台、新技术助力乡村巨变的画卷,讲述一批投身乡村的“新农人”故事,采撷一批发展有特色有闯劲的乡村剪影,为释放发展新动能书写生动注脚。
□刘懿 孙婕 赵玉涵
初春3月,遥观镇勤新村。数千平方米的工业园里机器轰鸣、人车忙碌。
从“守着农业看天吃饭”,到村级收入全镇第一。近20年来,勤新村推动工业经济从无到有、做精做强,实现了产业“三级跳”,村级收入列遥观镇首位,发展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提升。
2001年,勤建、华庄、马池沟三个行政村合并为勤新村。“当时村里没啥企业,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欠的电费就有20万元。”村里的老会计徐国文回忆,当时村民们主要靠种地和打工谋生,村级年收入仅20多万元。
穷则思变,“第一跳”由此被激发了出来。2004年,勤新村抓住中天钢铁项目扩建机遇,千方百计征用土地700余亩,成立村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40余家,引进了精密钢管、灯具照明、机械、地板等一批企业。对于村民来说,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商祺机械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30人,一半左右是村民,从事数控、机加工、焊接等技术工种的,年薪都超过9万元。
“农转工”后,吃饭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逐渐出来了。2010年左右,勤新工业园已经无地可用,优质项目无法落地。同时,多个厂房和项目存在土地占而不用、闲置低效,以及环境和安全生产问题。不改思路,难以为继。
不破不立,“第二跳”由此被倒逼出来。2010年—2015年,勤新村以“提质、扩量、增效”为导向,顶住重重压力,坚决向粗放式发展说“不”,陆续清理出一批低效用地企业,先后让30多家“休眠”企业复苏。
江苏金彩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借此腾笼换的“鸟”。其2016年迁入的厂房,原本是家机械厂,一年税收仅几万元。租赁厂房后,金彩公司5个月就投产。最早做航空餐盒基材,后转向可循环、可降解、耐高温的航空餐盒及食品包装。“落户勤新6年多,产值翻了5倍。”企业董事长王磊说,如今产品出口已是细分行业全国第一,获得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接下来将进一步扩产,冲击北交所。
向“新”而行,“第三跳”也在充分蓄势下产生。勤新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说,新赛道、新动能不是“高大上”园区的专属,常州经开区“四特三新”产业有基础,遥观镇也深耕智能制造,让勤新有了攀高的底气。近几年来,村里积极引导企业抢抓新能源等风口,发力高新技术产业,目标是就多培养几个隐形冠军、种子选手出来。
在村里的盘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争分夺秒地赶订单,各条生产线均满负荷运转。公司负责人王孝忠说,这几年不断革新技术,比亚迪新能源车的刹车和助力转向系统中,电机铁芯有一半为由盘盛造。“常州新能源产业链齐全,处处是商机。我们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更新设备,今年还将投入几百万元研发。”
“三级跳”的进阶,成为勤新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底板”支撑。2020年、2021年,勤新村先后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每年,村里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居环境整治。村里还投入一千多万元,实现村级经济合作社集体利益分配、村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十个全覆盖”。
周建明说,接下来将积极争取、整合资源,建设以高标准厂房为主的工业集聚区,围绕新能源招引培育高新企业,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短评
“敢”字当头
马浩剑
从报业大厦驱车30多分钟,就到了位于遥观镇的勤新村,映入眼帘的牌坊分外醒目,疏朗大气的漕上路两侧厂房鳞次栉比。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自豪地说:“我们是尝到了发展的甜头。”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乡村振兴、百姓致富,更是区域经济做大做强的有力支撑。拥有大小企业160多家,工业产值80多亿元,村级收入近600万元……这座位于常州东大门的“工业村”“小康村”,正展示着高质量发展的风采。勤新村人是如何尝到发展的甜头?“敢”字当头至关重要,带来的变化也是较为明显的。
敢于变思路。郊区招引大项目难,几乎是普遍规律。过去,面对短期紧张的财政压力,各地几乎都是“捡到篮里都是菜”,但是勤新村“不拘小利算大账”,不但看招引项目的数量,更要算项目的质量,带来的增量。于是,这里不断腾笼换鸟,一手抓整治清退和低效用地,一手招引一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前沿科技企业,为高质量发展引入了一批“潜力股”。
勇于变赛道。赛道选择,是关系到能否掌握未来发展主动的重大问题。“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绝不是盲目追逐热点风口、一哄而上,而是要对各类新事物保持高度敏感,强化前瞻判断,并在深刻理解自身优势特质的基础上及时出手、聚焦发力。正是基于此,勤新村的一些传统电机、钢管企业,近年来立足自身技术、市场优势,引能人,用高人,在新的细分领域和赛道,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善于变作风。在与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村两委班子交流中,谈得最多的就是营商环境。而干部作风,就是营商环境最好的“风向标”。村两委作为最最基层的干部,就是要“干”字为先,把全部心思放在发展上,把事业追求写在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如今的勤新村干部,与客商打交道说得上话,处理矛盾不说外行话,解决问题让人说好话,展示了新时代农村干部的新作风,更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