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 李颖
开学仅一个月,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们的足迹遍布我市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他们走进金坛区、新北区和武进区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与理想汽车、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江苏分院、西安交大常州研究院、江苏中科智能院等行业领军企业和大院大所深入交流,志在合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新能源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我市的新能源之都宏伟蓝图业已绘就,作为地处‘两湖创新区’的在常高校,全体师生将弘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为服务城市发展新动能贡献地方高职力量。”校党委书记席海涛说。
创新“党建链”,科教融汇新引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唯一的高职专科党建示范校培育创建单位,以“党建链”为“引擎”,党建和中心工作高度融合,促进学校事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建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学校通过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书记项目”“一总支一品牌”等党建项目,抓覆盖、搭平台、强队伍、促融合、育人才。以“一年接着一年干”的持续性积淀党建品牌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形成“抓好党建强业务、抓好业务促党建”的良性循环。
2023年初,学校启动新一轮专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打出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组合拳。学校建立新能源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库,为合作企业搭建资源、信息、服务、特色、品牌“五共享”的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升级智造新平台,努力探索“现代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内培外引,学校引进新能源方向博士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和实践服务高层次人才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为他们整合校企资源、搭建平台,创造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不断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水平。党建“双带头人”团队聚力技术变革创新,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也激发了推进专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常州“532”发展战略增添无穷活力,贡献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融入产业链,优化专业新生态
2月22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常州科教城管委会召开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对照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新需求,我们将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方向,抢抓发展机遇,调整专业结构。”校长杨劲松说。
优化专业集群结构,学校开展产教对接谱系研究,重构服务新能源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与服务”集群式专业结构,调整组建机械与交通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引导各专业群深耕新能源产业链,促进专业布局与新能源产业紧密对接。2022年新增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应用2个专业。
学校牵头建设“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研”不同环节,联合理想汽车、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创新共同体运行模式。
“邓建军工匠学院”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以“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为载体,学院服务地方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产业。据“邓建军工匠学院”副院长袁飞介绍,学院将打造“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班”“大国名匠大讲堂”和“素养训练营”等品牌项目,优选师生参与,最终培养适应产业需要、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程问题,拥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型高端人才,并为企业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职工队伍。
优化教育链,升级智造新平台
职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实践实训更为重要。学校于去年10月升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版,为学生提供更高端、更前沿的学习和实践场景。
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版围绕新能源产业关键生产环节,与同济大学、西门子、ABB等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综合应用数字孪生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是融合企业生产与课堂教学需求的新能源智能制造平台。
“该平台深度融合企业生产与课堂教学两大场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以及企业运营与生产管控全过程,综合应用数字孪生与仿真、制造运营管理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决策分析系统、机器人协同作业、机器视觉、AGV激光SLAM导航等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负责人刘进福说,未来,该中心将成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库建设、科研创新的有力抓手。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新能源产业需求,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以学生毕业能力指标点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构建“OBE+项目化”课程体系。“比如围绕锂电池生产的核心控制技术,我们开发了《MES系统技术应用》等8门课程,学生将在实训期间详细了解新能源小车的配料、加工和装配等全过程。”
据了解,除了智能制造中心这一实训平台,学校还联合政行校企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和理想汽车学院,与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星源材质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合作成立学徒制班17个,目前有400余名学生在读,将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新能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