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在香港普及语文现代化的周有光
日期:03-06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人档案日益成为各地构建名人或与之相关时代记忆的一种重要凭证。近年来,常州市档案馆致力于“名人档案回家”工程,常州市名人档案征集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7月9日上午,常州市档案馆举行了“国学之光 珍档回常”周有光香港书信捐赠仪式,香港中国语文理事会创会人姚德怀先生收藏的周有光写给他的亲笔信及其本人其他相关信件,共计358件珍贵档案顺利入藏市档案馆。
1970年代初期,香港成立了“中国语文学会”,提倡研究中国语文问题,提倡在香港学讲普通话、写好白话文。这个学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起人,后来主持学会工作的姚德怀。姚德怀,祖籍宁波,在上海、广州、香港受教育,毕业于香港大学数学系,后负笈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深造,学成回港,在香港大学数学系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先后参与创办《抖擞》、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语文建设通讯(香港)》、香港普通话研习社、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词库建设通讯》等团体和刊物。
姚德怀是周有光新中国成立前在新华银行同事姚庆山的儿子。出于这一关系,1975年,经前辈友人介绍,姚德怀先生将《抖擞》杂志寄给远在北京的周老,请他指教,以此为开端,相隔千里的两人开始了长达34年的书信往来。信中大多是围绕“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学术讨论。或短或长的信件,传递的是周有光和姚德怀两位学者有关汉语言领域发展的讨论和思考,承载的是内地和香港两地人民推动汉语言普及的坚定信念和朴素愿望。
在“文化大革命”中,凡是有海外关系或港澳台关系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大多遭人怀疑甚至受到冲击。其时周有光刚从宁夏“五七干校”回到北京不久,尚未复职。然而周有光不避嫌疑,8月19日,他给姚德怀回了信,他在信中说:
德怀兄:
收到您寄来《抖擞》七月号文改论文以后,又收到您8月5日的来信,非常高兴,十分感谢!论文水平都极高,使人钦佩!不仅钦佩包括您在内的各位作者,更钦佩您这位编者。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们可以说,“有了好编辑,才有好作者和好文章”。
您以数学家而对文改有兴趣,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似乎数学和文字学之间的距离是不可逾越的。其实,这是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法所造成的错觉。数学和文字学之间有重要的共同性,就是二者都是“符号科学”,他们不仅是接近的,而且是相通的。我这种外行看法不知能否成立?
……
虽然这次是我同您第一次通信,可是颇有“一见如故”(见,见信也)的感觉。信笔写来,不暇考虑,所谈的是对是错,请您多多指教。
周有光的回信长达千余字,上面引文省略号处谈的都是文改问题。从此,他们两人鱼雁往还,截至2008年10月8日,周有光寄给姚德怀的亲笔信和用电脑打字后签署的信,共计311封。两位学者通过书信交流各自研究中国语文问题的情况。姚德怀收到周有光的来信后进行了认真的整理,编成一小段一小段,登在了《抖擞》杂志上。由于《抖擞》杂志各方面的文章都有,姚德怀就开辟了一个栏目——《海外文谈》(后改为《语文杂谈》),专门谈语文问题。这个栏目登出来以后,受到香港读者——甚至一部分内地读者的注意。由于读者很欢迎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就一直办了下去,长达十余年。
经过几年的书信往来,1980年10月11日,周有光应邀专程赴港,在湾仔温莎公爵社会服务大厦礼堂,为中国语文学会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文字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的公开讲座,在粤语、英语盛行的香港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