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一块砖”背后的实业情怀

日期:03-02
字号:
版面:第A07版:常州经开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刘懿

53岁的俞晓春,土生土长在遥观。这座以智造出名的小镇,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窑业之乡。

捧着家乡这透香的泥土,俞晓春凝神静气,埋首创作3年,于近日完成了54万字长篇小说《窑光里》(第一卷)。这部作品从“一块砖的故事”说起,追溯遥观的窑业文化,展现元末明初江南人文风貌,用文学致敬家乡一脉相承的制造基因。

一幅古代江南的风俗画

“行人共话江南事。有甚者,堪回味。烟火当年无可比。秦砖汉瓦,宋剑吴歌,千载窑光里……”《窑光里》以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常州府为背景,汤和为筑城墙,将烧制城砖之任压给青城乡。然而,烧制城墙砖的技艺已经失传多年。青城乡在主人公姚初三的率领下,7位窑主摒弃前嫌,合力烧制出了享誉江南的青城砖。

全书采用章回体小说样式,共47回,回目对仗整齐,首尾圆合,有着传统话本小说的味道,还穿插了不少原创的诗词歌赋。

俞晓春年轻时就偏爱中国古典文学,近十几年痴迷楹联写作。2019年,他创作的春联挂上了南京中华门,他本人加入了中华诗词协会、常州经开区文学协会。几年前,遥观镇广邀高手撰写《遥观赋》,众多投稿中,俞晓春的作品脱颖而出。

创作《窑光里》时,为还原700多年前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俞晓春研读明史,广泛翻阅了常州、常熟、宜兴等地的方志,还向多位民俗专家请教。书中,婚丧嫁娶、耕种锄耪、盖房上梁、饮食文化、乡居琐事等全景式描写,绘制出一幅元末明初江南农村的长画卷;青城乡、宋剑湖、千果巷等地名,“嗲人”“憨大”等方言俚语的运用,让乡间烟火气钻出泥巴、跳到纸上。

一段古代创业者的故事

遥观的窑业已有1500年历史。相传,宋高宗南迁驻跸镇东青寺中,见晚间西天窑火之光,而赐名“窑光里”。俞晓春查阅资料发现,最早一批造砖的人中就有姓姚的,所以《窑光里》主角设定为姚家后人。

全书共两条主线,一条是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下,商人姚初三不为生活所困,四处经商谋求生活和生意。遭遇官兵乱匪压迫、伤病等多番打击,仍然讲真诚、重诺言、行仁义,最终团结其他的窑主,合力烧制出了青城砖;一条是姚初三的儿子姚冶弓,先是被张士诚军队抓了壮丁,亲身经历了张士诚与朱元璋的战争,后来承袭家业并发扬光大,南京“明长城”上的城墙砖,就刻着“青城”字样。

书中姚初三造城砖的经历,源于俞晓春9岁起就下坯塘铲泥做砖的回忆。当时每到周末,俞晓春就和父母一同做砖坯,卖给窑主赚取收入。制作砖坯并不容易,要将取来的黄泥细细捣碎,浇适量河水使其吃透,反复踩踏至柔韧细腻,再切成块状,使劲甩进“坯盒”,用力挤压后脱出,码堆在“坯垅”晾干上堆,等待进窑。

“每一块砖都来之不易。”俞晓春说,河泥至少要踩上三遍,才能像面团一样富有韧劲,踩“熟”了,烧制出的砖才结实。上万块砖,就必须经历上万次的甩坯、挤压、脱坯和上垅。

“一块砖”背后的精神

曾经阡陌田野,如今车水马龙。数百年来,制造是遥观不变的表情。

“我被家乡日新月异的‘新’激动着,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古老的‘旧’,看到‘新’如何从‘旧’中脱胎,看到家乡如何一步步长成智造名镇。”俞晓春说。

当城砖技艺失传,青城乡窑主们抱团向上、迈向未知领域的劲头,就有不少身边的影子。在如今的遥观,企业家们都很抱团,宋剑湖商学院、宋剑湖论坛,都是“以老带新”来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每年,镇青商会都开展特色活动,让青年企业家们在创新创业、合作共赢方面,不断萌发新的想法,抱团精神也在新生代中传承和放大。数百年前,创业者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守实业的精神,更是与现今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窑光里》样书已经完稿。俞晓春还在不断修改,他希望这部作品,传达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都能让读者产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