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最幸福的事情

日期:03-02
字号:
版面:第A03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究竟有没有灵魂?

我认为有。

灵魂以什么方式存在?

我以为是:伟大思想,包括且不限于科学、哲学;应用技术,包括且不限于科技、工艺;传世之物,包括且不限于典籍、艺术作品……

存放传世之物的博物馆,就是人类的魂器。

像我这样的“灵魂爱好者”,生活当中自是离不开博物馆的,像离不开读书一样离不开博物馆。一切指向灵魂的东西,都是在说明人类之拥有的创造,书籍也好,博物馆也好,不过是对抗虚无的方法。

起初,我独自一人逛博物馆。在上世纪90年代,像样的博物馆不多,并且不免费。好在票价虽不算便宜,也并不太贵,比如上海博物馆的票价是5元。自1993年中国引进了罗丹艺术展之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不时会有一些美术史级别的大师的作品展出。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莫奈和梵高的原作,就是在新建成不久的上海博物馆。没有想到梵高的作品在一百多年后仍旧像刚刚从画架取下一样,无一丝旧的感觉,我这个朝圣者为此兴奋和激动(莫奈给我的冲击小得多)。也就是那一次,千真万确,我触摸到了梵高的灵魂。

女儿6岁那年,我第一次带她去博物馆。那次游玩真是大惊喜,我原本做好了她早早就要撤退的准备,小孩子不都是爱热闹的吗?面对坛坛罐罐——还是旧的,小孩子不都是不耐烦的吗?然而我错了,女儿一直紧跟着讲解员,她并不知道我们这是在“蹭”一个旅游团的讲解。每一回,她都从容穿过人群,站在最靠近展品的地方边看边听讲解。她还没有上学,但是她听讲的表情比坐在教室里最专注的学生还要专注。

从此去博物馆成了我最幸福的事情,不再形单影只,再没有比女儿更好的伙伴了。她年幼,对世界没有成见,更不会有偏见,她所有的观点和态度都是发乎内心。恰好政策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直至几乎所有博物馆都实施了免费开放。就凭这一项,我和女儿假日游的开销就省下很多。随着她的长大,说实话,参观过程中给我的惊喜是减少的,但是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顺畅。女儿从刚刚够得着展柜的小不点,到长成亭亭玉立的妙人儿,不夸张地说,博物馆陪伴了她的成长。博物馆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有陶冶人情操的功效?女儿是不是因此就变得更有气质和见识了?我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是我们因为喜欢而在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浏览,觉得博物馆有趣,觉得博物馆能满足我们想要而在日常生活中浓度显然不够的艺术文化的享受和由此带来的情感馈赠,以及穿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因为疫情原因,前几年,我的博物馆之旅差一点停滞。差的这一点因为新参观者的出现而被弥补,这一位新参观者是我的爸爸。爸爸好手好脚的时候,我邀请他和妈妈与我们旅游,他都是骄傲地拒绝,显得很有个性。后来因为中风,他不再具备骄傲的条件,个性也被轮椅消磨。他每周都盼望着美好星期六的到来——这一天是他的“法定”出游日。好天气我们带他去公园、乡村,热天、寒天、雨天,我们便去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首选博物馆,只要有新展,我们便一同去。爸爸看得认真,时不时用手机拍照,好像学生做笔记,他说回家之后随时可以翻出来回味。他也喜欢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重温常州历史。

不过我知道,之所以我们去博物馆比较多一些,是爸爸为我着想。他知道我最喜欢逛博物馆。

爸爸去世后,我把爸爸遗留的手迹和一些零碎小物收在一起。他生活简朴,吃饭的碗筷粗陋得不像话,装票据的包也多处磨损。但这又正是他的为人,睹物思人。日后我会觅一合适的包或者匣子收藏这些,这将是我为爸爸建立的博物馆,以此从现实层面保留与他的联系,保留与他灵魂的沟通。

假若人类生生不息,就有办法使得一部分灵魂长久到近乎不朽。比如一代代人诵读的文章,一代代人传承的思想。但是最真实的灵魂来自博物馆,博物馆中大部分零零碎碎的藏品,并不是对伟人的赞颂,也不是对强大的歌咏,它们只是日常记录,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