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一天,结束了一周忙碌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人出了城,初会了尼勒克的母亲河——喀什河。
李白有诗云:“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春日的喀什河并没有给我太过惊艳的感觉。灰色的天,白色的雪,微冷的风,覆盖着积雪的河道中总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突兀地露出黑色的石块,河道边稀疏的枯黄的灌木或那棵直刺天空的倔强的光秃秃的冲天杨的像被修理过的枝条,远处传来的牧羊人轻柔的吆喝声,处处显出寂静萧条冷落。偶尔传来乌鸦的独特的叫声让我莫名慌乱。
沿河道前行,一种似有若无的声音仿佛从渺茫之处传来。是什么声音?从哪里来?肯定不是鸦雀之声,不是远处牛马嘶鸣声,也不会是风声。这些声音我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如此飘忽,如此轻柔,借用朱自清的话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可眼前没有荷塘,没有荷香,更不会有月色。仍是灰色的天,白色的雪,微冷的风,黑色的石,稀疏的树啊?
停下脚步,仔细听听,那声音似乎是从下面传出来的?下面的河道满是白的雪,白花花的雪,有点晃眼的雪。雪会唱歌?我的思维跳脱了一下,又立即收回。
再听,那声音的确是从河道下传来的,从白雪覆盖的河道下传来的!
那是水流声!白雪下,冰层下,有水在流淌!汩汩汩,汩汩,汩汩汩,汩汩!没有白居易说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艰涩,自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它在冰层下奔腾,我在冰层上静听。
来自天山的雪水,与太阳植被沙石一路缠绵,温柔地汇入这片“三山夹两盆”的大好河山,汇入这块有着“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河谷,默默地滋润着尼勒克这片“狭长”的土地,带来了美丽神奇的唐布拉大草原,造就了让人惊叹的喀什河谷湿地古杨林,孕育出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尼勒克人。难怪“尼勒克”这个词在蒙古语中意为“婴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自天山的雪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里的人民,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静水流深,大爱无疆。对母亲河喀什河来说,尼勒克人谦逊地称自己为“婴儿”,内心是多么地感恩感激啊!
前行中,静默的远山、沉寂的喀什河,河道中无言的古杨林、河道外炬火般的冲天杨一路陪伴,我聆听着冰层下喀什河这近乎无声的欢闹,感受着喀什河无边无际的生命脉动和沉默内蕴的激情。我可以想象到全面解冻后喀什河的喧腾,当她由汩汩汩变成哗哗哗,那时的喀什河会给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惊喜,这片面积广袤的河谷湿地上的古杨林会作出怎样精彩的回应!
是啊,静水流深,大爱无疆,方能共创辉煌。多少年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帮扶,早已化作涓涓细流,流入各族同胞心田。作为常州教育援疆的一分子,我跨越万里的距离,来到祖国这片大好河山,无需更多的豪言壮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自高自傲,我就是援疆大河中的一滴水。同时我坚信,这一滴水,可滋润一平方厘米的土地。
喀什河在前面拐了个弯,已有流水声清晰传来。对岸,两匹骏马俯首喝水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