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轻点屏幕,定下时间和地点,体育教练就会带着器械上门,在小区球场、附近公园给消费者开展个性化训练。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体育外卖”这种新型体育活动服务模式悄然兴起。
“体育外卖”的兴起,是体育产业下沉社区、服务个性化的生动体现,它满足了市民对便捷、高效体育服务的真实需求。但是和大部分新兴行业一样,“体育外卖”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亟待规范化发展。
“体育外卖”应如何摆脱“野蛮生长”状态,持续“飘香”呢?
“体育外卖”火了
暑假后期,北京市民李女士为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点了份“体育外卖”。每天7点半,一名健身教练准时上门,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训练,为9月的体能测试做冲刺。李女士满意地表示:“通过教练的针对性训练,孩子的跑步速度提高明显。”
所谓“体育外卖”,是指专业教练携带器材上门或赶赴指定场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的服务模式。据了解,“体育外卖”课程一对一的课时费为200元至400元,多人团课人均100元至200元。价格虽然高于普通机构大班课,但家长普遍认为“节省时间成本,值得”。
目前在社交媒体上,大量健身教练、体育生开设账号推广“体育外卖”服务,部分从业者月收入可达万元。
今年,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生张宇和他的团队以“体育外卖”为项目进行创业,每个月平均能有25单左右。据悉,暑假期间,张宇团队每个月的营业额达到10万元左右。成都某体育教练则透露,今年暑假他的课程也排得满满当当,最多时一天要上6节课,月收入超过2万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体育外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不少上班族和老年人也开始通过这一方式健身锻炼。
“我在社交媒体上联系了一家瑜伽机构。提前两天预约,教练就能上门教瑜伽。每小时收费299元。”南京市民王小姐表示,一个月下来,在教练的专业指导下,增加了核心力量,骨盆前倾、腰疼等问题也有所好转。
“体育外卖”这种新型体教模式精准解决了时间、地点、个性化上的局限,成为体教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5.23万家体教培训相关企业。注册量方面,2024年全年注册0.44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7.70%。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0.17万家相关企业。
便利与隐忧并存
在一片红火的同时,“体育外卖”也遭遇“成长的烦恼”,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心和质疑。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体育外卖”服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注册的体育培训机构,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写有“上门私教”;另一类是时间更灵活的兼职教练,主要是由学生、退役运动员等组成。不过,在平台上独立接单的“个体教练”是否有资质、是否专业,家长一时难以辨别。
“花380元请了‘专业篮球教练’,上了两节课却发现,他只会让孩子拍球、跑圈,连基础的运球姿势都没纠正。”上海市静安区的陈女士说,那个教练所谓的“资质证书”无从考证,“后来想退费却被对方拉黑,只能吃哑巴亏。”多名家长反映,购买服务后,孩子的动作规范性和成绩提升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速成”误导。
其次是安全问题。“万一孩子运动受伤怎么办,找谁负责?”由于入行门槛相对模糊,教练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上门训练的环境复杂多变,教练自带的器材可能不全,或对运动损伤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训练中意外受伤的纠纷时有发生。而且,服务定价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缺失,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往往面临困难。
此外,目前的“体育外卖”服务多数通过社交媒体、邻里社群进行招募,其运作模式高度依赖个人信誉和口碑传播,且绝大多数兼职教练和初创团队出于成本考虑,并未为学员购买专门的“运动意外险”,训练前的安全告知和风险评估也极少,一旦发生意外,无论是家长还是教练,都可能面临纠纷和经济损失。
业内人士认为,“体育外卖”这一模式仍存在诸多待解问题。例如,在资质审核环节,平台对教练资质的把关普遍不严,部分机构或二级平台甚至自行颁发资质证书,考核标准混乱;同时,私人接单教练的收入完税等合规性问题也亟待厘清。
“不是反对‘体育外卖’,而是怕它变成没资质、不安全、没效果的‘三无快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初中部校长何龙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新兴业态需加强管理
“服务‘上门’之后,审慎的选择和有效的监管也必须‘上门’。”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引导行业从无序生长走向有序发展。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统筹监管,由相关单位联合出台规范文件,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严厉打击无证执教、持假证或不合格证书授课等行为。明确平台审核责任,督促其建立教练资质审核与信用公示机制,完善服务评价体系,设立纠纷调解通道。同时,制定安全底线标准,推广服务协议范本,强制购买保险,以保障家长权益与学生安全。
北京大学体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文义则建议,首先,应开发一个健身应用软件,整合健身房、瑜伽馆、拳馆、普拉提工作室等资源,实现信息透明和高效匹配,智能推荐优惠时段和课程,提升资源利用率。其次,推广“次卡”“周卡”等灵活产品,降低消费门槛,吸引潜在用户。再次,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从线上预约、到店核销到课程体验、评价离店,实现环节清晰、价格与教练资质公开透明。最后,健全评价反馈体系,将用户口碑与课程搜索排名、教练收入挂钩,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专家表示,只有教练资质更规范、服务过程更透明、各方权益更有保障,这类“小而美”的服务才能避免“野蛮生长”,真正从“小众服务”变成“大众选择”。
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