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 廿三载春秋绘新图 逐浪争先正当时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廿三载砥砺奋进,廿三载华章初就。在长江之畔,水清岸绿的江北水乡——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11个社区疏密相宜、生机盎然,构成最基础的发展单元。沿江人民世代依水而生,以水为魂。光阴流转,这片土地经历了从田间地头到高楼林立的沧桑巨变。这里的百姓见证了从农村自治到城市治理的范式嬗变,从传统经济到创新发展的历史跨越。

23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薄弱。2002年11月,沿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撤镇设街,从此迈入了沿江而居、拥江融合、伴江而兴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回首23年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刻写着沿江人民奋斗的足迹,每一处都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变迁。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各展所长, “加速度”书写产业新篇

沿江街道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服务和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单一产业已逐步转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该区域积极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和建设重大项目,如集成电路等,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去年以来,街道围绕新区“四大行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资源整合、精准服务”为路径,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探索产业园经济发展模式。目前,辖区江北新区杏湖绿色现代产业园首个产业项目08-12载体钢架主体结构吊装工作完成。根据江北新区杏湖绿色现代产业园一期项目08-12载体工程勘察设计招标公告,该项目规划面积为3.65平方公里,旨在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预计落地一批高端制造项目。08-12载体作为园区首个产业项目,定位为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华电固态储氢、华纬科技新材料等一批产业项目已落户江北新区杏湖绿色现代产业园。随着高端制造企业和创新载体的集聚,杏湖产业园预计未来将新增先进制造、研发技术等领域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集聚。

同时,在另一个产业园——沿江产业智谷项目一期建设现场,巨大的塔吊在空中运转,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有序开展主体结构施工。项目已完成桩基施工,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多层建筑即将封顶,计划年底前首期竣工交付。作为南京市重大项目,沿江产业智谷围绕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我们已经成功与1家医疗器械企业、1家新型制造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还有5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项目负责人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在全力推进江北新区杏湖碳中和产业园、沿江产业智谷项目建设之际,街道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与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街道领导+部门负责人+企业联络员”的“一对一”挂钩机制,确保企业需求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收集、交办与解决。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落地沿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街道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2.01亿元,同比增长2.16%;规上服务业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6.85%;限上销售额预计41.81亿元,同比增长13.23%;限上社零预计完成7.66亿元,同比增长4.58%。这些数据反映了街道在工业、服务业、销售和零售方面的稳步增长,与江北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新入库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家、规上服务业2家、建筑业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2家。这一成绩单,充分证明了江北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聚焦惠民实事,民生服务直抵人心,

以“温度”丈量民生厚度

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群众反映的地铁口周边路灯损坏、观江路停车难等问题,街道迅速研究对策,通过检修辖区路灯设施、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等便民举措,高效回应群众关切。在解决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乱象时,街道创新推行“分时停放、分区管理”模式,通过区域化号牌标识引导市民快速寻车,大幅提升了场地周转效率,街道风貌得到进一步升级。

全新升级便民服务中心,打造集事项受理、政策宣传、疑难解答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一站式便民服务阵地。同时推进事项下放,增强“街社同办”动力。科学确定第二批“街社同办”事项清单,将分中心57项、各社区23项,共计80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放至各社区便民服务站。开展“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民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招聘会共9场。截至目前,累计有139家单位参会,提供343个职位、2368个岗位。

随着沿江城市发展的进程加快,常住人口从2002年之前的1.8万人发展到现在的36万人之多。教育资源缺口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至今,街道辖区内相继建成幼儿园36所、小学10所、中学6所、高中1所、高校1所,实现了全龄段教育覆盖、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布局,搭建了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民生载体,有效解决了“上学难”问题。

在医疗服务方面,街道辖区内目前共有医疗机构44家。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桥北地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三级综合医院。同时,江苏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建设当中,该项目属于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诊疗科目有急诊科、康复诊室、内科系统诊室、外科系统诊室、中医科、眼科、口腔科等,覆盖周边居民50万人。沿江百姓从此看病可以不再过江,解决了当地居民“看病难”问题。

在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的当下,街道聚焦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11个社区均成立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了辖区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2017年,街道依托文化站创办了首期老年大学。开办8年多来,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都能吸引数百名“老”同学前来。葫芦丝悠扬、书法遒劲、走秀优雅、八段锦舒展、剪纸精巧、民族舞灵动,六大特色课程多层次满足老年群体学习需求,新课堂焕发新面貌,让老年人在学习中乐享晚年。

厚植文化底蕴,文明实践百花齐放,

“齐步走”创造美好生活

街道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以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核心,通过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升级文明实践活动、优化文明实践服务等方式,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生活。有温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务,让群众安心又暖心;精彩、丰盛的文化惠民大餐,让精神文化滋养群众心田……在沿江,一幅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傍晚时分,龙王山郊野公园与杏湖公园内人声鼎沸。纳凉晚会以光影为幕、歌舞为媒,为居民奉上沉浸式文化盛宴。合唱、舞蹈、古筝合奏、乐队演奏等文艺节目轮番登场,精彩纷呈的表演既彰显时代特色,又贴近居民生活,现场喝彩声、鼓掌声交织回荡,场上场下气氛热烈非凡;润江社区以语为媒,将古风诗词与传统节日巧妙融合,芳草诗会、汉服舞蹈、非遗漆扇、艾草花环制作、手作诗词粽等活动精彩纷呈,古色古香的节目与琳琅满目的摊位体验让居民们流连忘返……文艺会演、非遗游园会等不同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傍晚的沿江接连上演,这些被打开的“夜模式”正是沿江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的生动缩影。

文化是文明的根基,活动是文明的载体。近年来,街道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建设了遍布全街的“1+11”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塑造了“理响沿江”“红沿宣讲团”等文化品牌;开展了“最美沿江人”“身边好人”等表彰活动。依托“共同富裕社”,将集宣讲、教育、观展、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各类精神文明活动送至“家门口”“校园里”,充分发挥“以文促教”“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街道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使用以来,文明实践活动百花齐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累计举办“习语共鸣”暨“沿声回响 声声不息”理论宣讲12场、“文明实践 潮涌沿江”文艺会演2届。此外,街道依托龙王山郊野公园、杏湖公园举办了红歌赛、广场舞大赛、皮划艇比赛、篮球比赛、登山比赛等文体赛事,吸引了沿江以外的市民、游客参与其中,在“山水”之间打开了“文旅融合”的大门。文明夜市、消费节、美食节等活动持续升温,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推动文明实践在这片土地上向纵深发展、向广度拓展。

深耕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多措并举,

“精网格”打造幸福家园

街道聚焦“最后一公里”的落实,持续在创新党建引领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打造特色品牌上发力,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探索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全域提升”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街道深入实施“三融三化”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提质工程,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标尺,检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以“组织融合、数据融通、需求融汇”为线,以党建为针,织就民生幸福网,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力量沉到一线中、服务融入需求里,使每个网格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单元,真正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精细化治理。在这里,网格化工作不仅有关键的“治理密码”,更体现着服务的“温度”。

“柏巷组44号、罗庄桥外的路灯又不亮了,老年人晚上出门散步常怕摔跤……”老党员陈叔叔第一时间向社区反馈了居民的“忧心事”,冯墙社区党委迅速响应、积极行动,一场覆盖9个居民组的“路灯亮化工程”全面启动。“点亮一盏灯,温暖一方人”,连日来,辖区党员干部紧盯群众急难愁盼,主动开展“敲门问需”工作,推动40余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党建红”成为温暖社区的厚重底色。

“咨询退休政策?您的情况可以这样办……”“医保报销,需要准备这些材料……”只需一部工作手机,网格员通过工作手机随时咨询“AI网格员”——沿江街道智能小助手,可立刻获得答复。这位“网红”数字助手,整合了高频事项、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指南及招商资讯,既能精准解答各类咨询,又可及时推送办事指南,堪称“行走的知识库”。

在数据融通方面,街道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数据中心,整合信息资源,建成新区首个预警中心试点平台。集成AI消防警情、12345热线等数据,明确10类预警事件及3种预警等级。同时,依托大模型算法训练,全力打造“AI网格员”智库,动态梳理群众关心的高频事项、政策业务、办事指南等,结合网格员走访,智能化分析以人匹配政策的“一件事”清单,有效解决网格员政策答复慢、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通过精细化服务,降低治理难度,推动“服务在前治理在后”的良性模式。

在数字化浪潮的引领下,基层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小杜直播间”“京日新闻”“龙山客厅”“红沿广播站”等一批社区“网格直播间”应运而生。直播间内讲政策、传文化、展风采,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垃圾分类、安全生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社保医保、高龄津贴、社会救助等知识,真正打通了政策法规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街道深化“网格+”融合机制,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11个社区、212个综合网格、44个专属网格、702个微网格、43个网格工作组,承载着36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安居乐业。这组数字定义了沿江街道的治理体量,也丈量着基层服务的担当。任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