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800里江岸线蜕变、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组建成立、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9月29日我省召开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积极主动探索战略协同、区域共享和产业联动的新路径,一体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用“主动作为”交上了一份“走在前”优异答卷。
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江苏处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是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江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整个长三角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21.1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4.7%,202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41.3%。长三角地区9个万亿级城市,江苏拥有5个。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江苏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团向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融合,共建长三角实验室网络,组建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持续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等平台建设。加快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动苏州与上海16项深化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落地,共建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特大城市。近年来,南京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放大南京都市圈作为国家首个获批跨省都市圈的示范效应,2024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超5.4万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都市圈前列。
在产业融合方面,南京积极推进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利用自身优势扩大科技创新辐射范围,周边城市在宁设立科创飞地28家,“圈”内的城、产、人与科技正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转变。同时,借助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宁工品推”等平台,推动科创产业链协同配套和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如今,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落户扬州化工园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与芜湖开展合作,培育了近6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在南京,生产在都市圈”的模式在“圈”内日渐成熟。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江苏段全长433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和生态安全的“命脉”。自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江苏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然而,昔日的长江一度面临“重化围江”的严峻挑战。长江沿岸曾聚集了大量化工、钢铁、造船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部分企业环保设施落后,污水废气排放对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岸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空间被挤压。同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明显,跨区域协同治理难度较大。江苏下猛药、治顽疾,以铁腕治污的决心,打响了一场环保攻坚战。
近年来,江苏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印发实施《江苏省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把新质生产力融汇在传统产业地位巩固、“1650”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出台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煤电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量。
伴随着沿江产业绿色转型,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生态岸线占比从58.3%提高到64.5%,长江两岸发生了“沧桑巨变”,全省化工、钢铁、煤电等传统产业焕新,沿江“散乱污”企业依法关停取缔,如今,江苏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沿江地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省累计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数量占长江经济带省份总数近三分之一。
“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构筑新格局
江苏是开放大省,对外交往活跃,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正在构建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增创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围绕“共商、共建、共享”,近年来江苏奋力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规模,开展“江苏优品行全球”“江苏品牌产品丝路行”等贸易活动,加快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带。有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江苏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至49.9%。
伴随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江苏持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设苏锡常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培育苏豪集团、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搭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7家境外园区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6万个。
坐拥优势地理位置的江苏,大力推进陆海通道建设,累计建成亿吨大港10个,开通外贸近远洋航线共89条,全省9个运输机场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获批建设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其中,连云港是座以“港”为名的城市,一直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得益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海陆转换、辐射全球的港航条件,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港产城全面转型升级的现代化新港城发展之路。
连云港畅通陆海联运“主动脉”,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合作共建了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等项目,形成“三节点枢纽一体化”运作体系,并全面提升上合物流园枢纽功能,持续深化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此外,连云港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战略和综保区政策叠加优势,通过先行先试深化制度创新,实现过境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让“出海口”和“目的地”无缝衔接,成为多式联运与跨境物流的全国标杆。
如今,江苏累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缔结友城153对,总量居全国前列,每年吸引共建国家近3万名学生到江苏留学,派出医疗队救治受援国患者1000多万人次,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